壳聚糖γ-聚谷氨酸负载溶菌酶复合纳米粒子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开题报告.pdf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壳聚糖/γ-聚谷氨酸负载溶菌酶复合纳米粒子制备及抗菌性能研
究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壳聚糖(chitosan)又称可溶性甲壳质、甲壳胺、几丁聚糖等,是由自然界广泛存
在的甲壳质经脱乙酰反应后得到,其化学名称为β-(1,4)-2-乙酰氨基-2-脱氧-D-葡聚糖,
是一种线性多糖。壳聚糖作为一种带正电荷的天然多糖,其具有无毒、无刺激性、无致
敏性、无致突变作用,降解产物为低分子壳寡糖和葡萄糖胺,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
生物降解性。壳聚糖是应用广泛的新型药用辅料之一,作为药物载体可以控制药物释放、
增加药物吸收、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提高疏水性药物对细胞膜的通透性和药物的稳定性
及改变给药途径,还可以加强制剂的靶向给药能力。在药物载体等研究领域壳聚糖将具
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γ-聚谷氨酸是一种生物可降解大分子,在生物体内能降解为谷氨酸而直接被吸收,
生物相容性优良、低免疫原性、无毒副作用,这是其他材料所不可比拟的;水溶性极好,
可增加药物的溶解性;主链上存在大量易修饰的羧基,可以提高载药量,也可以进行功
能化修饰,形成性能更佳的衍生物;为弱阴离子型聚合大分子,能够在血液循环中保留
较长时间,对靶向给药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
壳聚糖/γ-聚谷氨酸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而成为药物载体研究的热点。药物
经过壳聚糖/γ-聚谷氨酸负载后,不仅能够达到缓释控释的目的,还能够改变药物的给
药方式,以此减少给药次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
本论文旨在研究:
(1)壳聚糖/γ-聚谷氨酸负载溶菌酶复合纳米粒子的可行性;
(2)壳聚糖/γ-聚谷氨酸负载溶菌酶复合纳米粒子的载药量和包封率;
(3)壳聚糖/γ-聚谷氨酸负载溶菌酶复合纳米粒子的药物释放率。
论文提纲:
1前言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方案
2实验部分
2.1药品与仪器
2.2实验步骤
2.2.1找到壳聚糖和聚谷氨酸混合不出现凝胶的最佳比例
2.2.2聚谷氨酸和溶菌酶相互作用制备纳米
2.2.3再包裹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一
2.2.4再包裹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二
2.2.5再包裹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三
2.2.6测定载药量和包封率
2.2.7体外释放
2.2.8红外光谱分析
2.2.9热分析
3结果与讨论
4结论
5参考文献
6致谢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
壳聚糖分子中存在氨基和羟基,它们均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γ-聚谷氨酸分子链上
具有活性较高的侧链羧基,其可能与溶菌酶的氨基发生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再
把复合物溶液加入壳聚糖溶液中将复合物负载,通过滴加多聚磷酸钠(TPP),TPP上
的磷酸盐负离子和壳聚糖上的氨基正离子发生分子间或分子内交联而形成纳米粒子。通
过改变溶菌酶的浓度,来研究不同溶菌酶浓度对壳聚糖/γ-聚谷氨酸纳米粒子的载药量和
包封率的影响,和溶菌酶的体外释放性能,同时用DSC来分析载药和未载药纳米粒子
不同热转变。并对这些纳米粒子做表征测试,了解纳米粒子形成的机理。
找到壳聚糖和聚谷氨酸混合不出现凝胶的最佳比例
(1)将壳聚糖溶于1%的醋酸溶液配成0.5mg/ml壳聚糖酸液(A液);
(2)将聚谷氨酸溶于去离子水配成0.5mg/ml的聚谷氨酸水溶液(B液);
(3)将一定量A液与一定量B液混合,改变体积比直到制得非凝胶化溶液,记录
最佳比。
聚谷氨酸和溶菌酶相互作用制备纳米
(1)将聚谷氨酸溶于去离子水中,室温下搅拌,配成0.5mg/mL的聚谷氨酸水溶液;
(2)将溶菌酶溶于去离子水中,室温下搅拌,配成0.5mg/mL的溶菌酶水溶液;
1
(3)取一定体积步骤(1)的溶液与一定体积步骤(2)的溶液配比,至有蓝色荧
光出现(C液),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