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试析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可行性方案.docx

发布:2022-11-01约3.34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试析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可行性方案 试析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可行性方案论文摘要:在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就现状而言,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将从人文知识与人文素质的关系入手,对目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及现状中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性方案。其中,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应当以人文精神培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具备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精神品质为目的,促进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别人关系之和谐的认识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社会背景;现状;可行性方案 面对时代发展的严峻现实,面对扑面而至的21世纪,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高校都开展了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积极探索。在探索中,对必须注重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构成共鸣,尤其对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最为强烈。 1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背景 从社会历史背景方面看,人类社会发展在呼唤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呼唤着人文素质的提高。我国在当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坚持将和谐的人文原则以及对人类进行长远关心的人文精神贯彻到当代化建设中去。而教育更需关注人的生存和人的价值,关注人的情感和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自觉承当起培养一代新人的时代使命。 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看,教育作为新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事业,其根本的价值就在于它能为经济发展培养智能型和复合型的、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具有团队精神的人才;能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统一起来,并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出擅长学习并有能力进行终身学习的人才。对过去那种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意识而忽视教育的教化意识,过度注重科学教育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导致了人才的知识面窄、人文底蕴薄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必须来一个彻底的变革,唯有这样,大学教育才能真正担当起科教兴国的时代重任。 从社会文化发展方面看,20世纪末产生的新的文化思潮科学人文主义,以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不是对立的,科学精神就是一种人文精神,人文并不排挤科学。教育应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互相兼容与和谐的理念指导下,培养当代人的完备的人格,使之最大限度地知足人的发展之需要。 2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2.1人文知识与人文素质 很多高校将人文素质教育错误地等同于人文知识教育。事实上,人文素质并不是单纯的人文知识的积累和叠加。开设了人文知识教育课程、开展了人文知识活动,并不等于受教育者或介入活动者就具备了相应的人文素质。人文知识并不等于人文素质,人文素质也不仅仅指人文知识。你是一名文学博士,而却可能一点人文素质也没有;你是一名物理学家,但却可能拥有深厚的人文素质。一个人要拥有人文素质,当然要具备基本的人文知识,但人文知识要转化为人文素质,除了人文知识教育之外,人文教育的约束与导向、人文环境的影响,以及学校教育能否把握使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的动因等等,显得特别重要。 2.2人文素质教育的导向问题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无疑是让学生构成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的构成,主要基于后天的人文素质教育。目前的人文素质教育,尽管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受教育的范围也几乎涉及到不同学科的所有学生,但由于考核方式的约束与导向问题,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难以很好地实现教育目的。目前,人文知识教育主要侧重于测试受教育者对已学人文知识的把握程度,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而人文知识教育对学生产生的人文精神方面的影响,人文教育的实际效果往往却被忽视。由于这种考核方式的约束和导向,人文素质教育也就只是停留在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把握上。 2.3人文环境的退化、失缺问题 从高校本身层面而言,近几年高校规模急剧扩张,原有的校区已经难以适应各种需要,于是,很多高校都纷纷通过置换老校区来建设新校区,宽阔、整洁、美丽的高校新区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而高校新区往往是多所高校集中在一起,构成相对集中、独立的区域,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利于营造总体的高教园区文化气氛,但同时,各所高校本身的特色往往很难得到体现,独特人文素养的构成也遭到了互相的干扰。 3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行性方案 3.1以人文精神蕴涵为中心,通过与思想--理论课的整合,改革课程体系 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上,高校应当根据本身拥有的教学资源,采取灵敏的方式进行处理,而不必固执统一的形式,只要有利于传导人文精神,都是可选择的。但是,不管怎样安排,必须考虑到它与高校思想--理论课的衔接与避让,由于思想--理论课本质上具有明显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特征,它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人文精神培育方面起着灵魂的作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应当以精神的传递为重心,在课程设计上,还应当尽量避免单一学科设置,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通过特定主题进行多学科整合是较好的做法。如有些学校开设了科技与社会课程,涵盖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方法论、科技社会学、科技伦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