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化学 离子反应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doc

发布:2018-04-01约2.1万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离子反应》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内容主要是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其中,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是研究离子反应的基础,也是第二册《电离平衡》的基础。因此,能否理解基本概念将直接影响以后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2)理解电离的概念,学会写电离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的定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描述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能力。 (2)通过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化学的奥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四、学情分析 (1)知识结构: ????? 在初中化学中,已经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在此基础上,简单复习进而引出电解质的概念并不困难,但是电解质的含义,电解质导电的原理,这些都是新内容,理解分析起来并不容易;实验现象容易观察到,但为什么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根据现象得到怎样的结论,学生不能全面地分析问题,对“从现象到本质”的理解也不够深刻。 ??(2)心理特征 ????? 本章位于第一册第一章,本节知识源于初中化学又高于初中化学,学生能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学习化学。从而进一步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更加热爱科学、崇尚科学。 五、教学方法 1.? 本节以掌握基本概念为主要目的,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手段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案导学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实验探究、引导归纳→学生讨论、反思总结。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准备实验用品及仪器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教学展开 【实验探究】 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请你认真观察、记录现象并对现象做出解释。 实验步骤 现象 解释现象 形成规律 1、在烧杯中放入氯化钠固体 ? ? ? 2、取出碳棒并擦净,插入盛有纯水的烧杯中 ? 3、将氯化钠固体逐勺加入纯水中 ? ? 实验步骤 现象 解释现象 形成规律 1、在烧杯中放入氯化钠固体 ?灯泡不亮 ?离子不能自由移动 ? 某些物质溶于水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后能导电,且离子浓度越大,导电能力越强 2、取出碳棒并擦净,插入盛有纯水的烧杯中 ?灯泡不亮 ?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太小 3、将氯化钠固体逐勺加入纯水中 ?灯泡逐渐变亮 ?氯化钠溶于水后能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 【引导学生归纳】 【动画演示】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 【总结】电离的概念:物质溶于水后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过渡】怎样表示氯化钠的电离呢? 【引入】电离的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 重点分析氯化钠的电离方程式:NaCl==Na++Cl-,强调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 【探究练习】 请分别书写下列各组物质的电离方程式,并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和盐。 1、硫酸、硝酸 2、氢氧化钾、氢氧化钡 3、硫酸铜、氯化钡 【学生板书】 1、H2SO4 = 2H+ + SO4 2- HNO3 = H+ + NO3- 2、KOH = K+ + OH- Ba(OH)2= Ba2+ + 2OH- 3、CuSO4 = Cu2+ + SO42- BaCl2 = Ba2+ + 2Cl- 【教师分析】酸的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思考与交流1】请参考酸的定义,尝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学生归纳】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思考和交流2】 1、已知NaHSO4电离方程式为:NaHSO4==Na++H++SO42-, 请问NaHSO4属于酸类还是盐类? 2、还有哪些物质溶于水能电离出离子而导电呢? 【学生讨论】酸、碱、大多数盐 【引入】电解质的概念: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问题探究】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A、铝线 B、加碘食盐 C、氯化钠 D、氯气 E、蔗糖水溶液 F、酒精 G、盐酸 H、二氧化碳 【学生讨论】理解电解质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