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时代新闻教育不可或缺四种能力培养.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教育不可或缺四种能力培养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确立2015年在全国全面实现电信广电及互联网三网融合。三网融合带来了又一轮媒介融合潮流,新闻教育者必需直面这种媒介融合背景下所带来的媒介教育变革问题。然而,面对急剧变化的媒介生态,指望在大学课堂里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因为如果一味地跟风,就有可能“计划赶不上变化”,大学新闻教育应该在探索多元化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上,探讨培养学生在未来新闻界立足的四种基本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培养沟通能力促协调能力提高
沟通能力是新闻从业人员必不可少的素质,因为新闻业原本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无论是记者还是编
辑,都需要很好的表达、沟通与倾听能力,才能达到采访的目的,才能完成自己的资源积累。但是目前,游戏多了,沟通少了;虚拟工具沟通多了,面对面的实际沟通少了。经过笔者近四年对当代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近八成的大学生经常使用MSM、QQ、 E-MAIL、手机短信等虚拟沟通工具,近八成接受调查的学生认为,他们与同学、父母等实际沟通时间少了。由于学生缺乏与社会的实际沟通,沉迷于或习惯于一个虚拟的交往与沟通,其结果可能是让他们变得孤独和远离真实的社会。
对于新闻教育来说,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我国初、中等教育几乎仍属应试教育,这种“十年寒窗无人问”、重视分数的环境客观上造就了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下降。二是生活在多媒体时代,尤其是成长在网络和电视下的一代,网络和电视等媒体对于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如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就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一文中指出,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 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下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着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的空间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和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因而对新闻专业培养应通过相应的措施来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一方面要客观评价当前社会虚拟沟通环境的发展,要把虚拟沟通手段作为正常沟通手段的一种而加以研究,将有效沟通的原则和艺术与虚拟沟通的手段结合起来,建立更为有价值的沟通方式。另一方面,要创造各种机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如演讲、各种各样的活动等。
只有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新闻专业的学生才能在今后的新闻工作中,协调采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完成必要的采访任务。
二、培养学习能力促应变能力的提高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吴飞认为,新闻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领域而不是一个专门的知识领域,新
闻实践所处理的是变化无常的复杂世界,没有任何一种专业体系能提供一种完整的理论知识及支持这种视角的理论分析。
吴飞教授的话说明了当今新闻教育所面临的一种现象: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与做记者所接触的广博的社会现象是没有可比性的。这正说明了培育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唯有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才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
从目前而前,至少有3个方面是新闻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是不能或不能完全解决、而必须要通过后续不断地学习才能解决的问题。(1)作为一个刚到新闻单位工作的学生来说,从学校所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的所跑的“口”方面所涉及的知识这两者往往是不同的。如学生在学校学习新闻,而跑的口却是经济,那么他就得恶补经济学知识。学生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加强对自己所跑的“口” 等方面的知识与资源的积累,才能有所成就。(2)在媒介融合时代,传媒业要迎接的,不仅是内部的重组或媒体间的整合,还有与IT业、多个产业间的震荡性调整。这种变革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这是大学里哪一个学科所不能独自解决的。这也需要学生通过不断学习得以解决。(3)在现实世界中,在日趋复杂、变动频繁的多媒体时代,当新闻人才在不同媒体间、媒体与非媒体间流动已成为常态时,跨媒体跨行业生存能力就成为时代的要求,对于大学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就必须要有应对这样挑战的准备。也就是说,单一知识储备是不能满足未来社会市场及职业要求的。因而无论是知识的更替、储备,还是专业或者就业的要求都需要培养学生不断提升学习能力,以此来解决所学知识的不足与狭隘。这要求新闻专业学习上一定要打通专业与非专业之墙,专业知识学习与非专业知识学习间必须要实现平衡,不仅要做到“点上精”,而且要做到“面上博”。学校的课程设置方面要有这方面的要求。
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需要社会及媒体克服浮躁性,要对培养记者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耐心,因为对刚入门的记者来说,每个“口”上知识的储备和资源的积累是有一个过程的。而新闻界不产生神童,他成长的路径又得是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最具体的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