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docx
3.2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3.2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3.2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二年级
3.授课时间:2023年11月1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学生将通过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提升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形成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同时增强对区域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理信息系统、区域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他们应该能够识别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理解基本的区域划分原则,以及初步的产业结构分类。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高中二年级学生对地理学科通常有一定兴趣,尤其对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地理现象和问题。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阅读、讨论和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视觉学习,通过地图和图表来理解复杂信息;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偏向于实践操作,通过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来加深理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学习地区产业结构变化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理解产业结构变化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二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能力不足;三是分析问题时缺乏深度和广度。此外,学生可能对某些专业术语感到困惑,需要教师提供清晰的解释和辅助。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人手一本《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教材,以便跟随教学进度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吸引力。
3.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因此无需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安排教室座位,以便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准备白板或投影仪,展示教学内容和多媒体资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我国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新闻报道或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产业结构变化。
2.提出问题:观看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观察到哪些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3.学生讨论:分组讨论,各小组总结观察到的产业结构变化及影响,并派代表分享。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类型及特点,掌握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
2.教学重点: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类型及特点。
3.教学内容:
a.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政策环境等。
b.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类型:传统农业型、资源型、加工型、服务型等。
c.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多样性、动态性、互补性等。
4.讲授过程:
a.利用PPT展示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相关图片、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b.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类型及特点。
c.引导学生思考产业结构变化对当地居民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练习:教师提供一组关于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案例,要求学生分析原因、类型及特点。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教师提问: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对当地居民生活、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2.学生回答: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如何根据地区产业结构特点,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战略?
2.学生回答: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六)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关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2.学生分享: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享对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认识。
(七)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性。
2.学生反馈:学生分享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收获。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符合实际学情,紧扣重难点,解决问题,拓展核心素养能力。教学双边互动,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概念、原因、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