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第15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学案 湘教版必修1.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15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最新考纲]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考纲解读]
1.了解自然资源的含义、属性及分类。
2.明确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思维导图]
考点一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2.属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等。
3.分类
按自我再生性质 按自然属性 关系可再生资源 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当对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时,它们可能转化为非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 矿产资源 4.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1)不同时期能源结构的变化
时期 主要能源 煤炭地位前煤炭时期
(木柴时代) 木柴(居首位)、水力 开发利用程度很低煤炭时期
(煤炭时代) 煤炭 煤炭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建立了煤炭工业和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后煤炭时期
(石油时代) 石油和天然气 煤炭优势地位逐渐被取代 (2)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传统阶段 过渡阶段 多样化阶段
↓ ↓ ↓
→→
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能源之间的关系
(1)自然环境是指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自然要素。
(2)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是直接取自自然环境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
(3)能源是指能够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有些能源属于自然资源,但有些能源不具有自然属性(如水电、焦炭、核电等),不属于自然资源。三者的关系如图所示。
叶剑英元帅在《浣溪沙·登大兴安岭》词中写到“伐后更生延百岁,祖先遗树值千年,资源利用慎材艰。”据此回答第1题。
1.词中提到的资源( )
A.属于自然资源中的生物资源
B.是不可再生资源
C.分布与土壤的关系最密切
D.不具有多用性属性
答案 A
解析 词中提到的是森林资源,大兴安岭的森林为天然林,因此属于自然资源中的生物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具有多用性属性。
(2017·广州验收)下图为“人均能源消耗量与人均GDP的全周期‘S’形规律图”。读图回答2~3题。
2.关于人均能源消耗量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业社会时期,能源利用技术落后,人均能源消耗量大
B.工业化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人均能源消耗量快速增长
C.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减缓,人均能源消耗量保持稳定
D.人均能源消耗量随人均GDP增长而增加
3.中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阶段,为防止人均能源消耗快速增长,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①调整产业结构 ②控制经济增长速度
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④开发新能源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2.B 3.C
解析 第2题,据图分析,农业社会时期,人均能源消耗量小;后工业化时期,人均能源消耗量保持稳定,是因为工业化过程基本完成,而不是经济发展减缓;后工业化时期,人均能源消耗随人均GDP增长而减少。第3题,应采取节流措施,①③符合;控制经济增长速度是消极措施,开发新能源不会减缓人均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2014·四川文综,5~6
2013·安徽文综,27
2012·重庆文综,9 结合区域自然资源分布图,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形式考查自然资源的特点、分布与利用。
考向一 能源资源的特点
1.与化石能源相比,种植木薯、发展木薯燃料乙醇的优点是( )
A.节约土地资源 B.原料有可再生性
C.减少原料运输量 D.原料适宜长期储存
答案 B
解析 化石燃料属于非可再生资源,而木薯作为一种作物可以反复种植,其作为燃料乙醇的原料具有可再生性。
考向二 能源资源的分布与开发
(2014·四川文综)风功率密度等级可以反映风能资源丰富程度,等级数越大风能资源越丰富。下图为“南海全年风功率密度等级图”。读图,回答2~3题。
2.结合南海风功率密度等级冬季高于夏季判断,对该海域风能资源总量形成作用最大的风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3.从资源利用角度考虑,目前在下列四地建大型风力发电站最合理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答案 2.A 3.B
解析 第2题,题干材料中说明了风功率密度等级与风能资源的关系,且“冬季高于夏季”,冬季,南海位于亚洲高压南侧,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我国南海地区冬季受东北风的影响较大。 故选A。第3题,从资源利用角度考虑,建风力发电站既要考虑风能资源是否丰富,又要考虑市场因素,①地与②地接近市场,但是②地风能资源比①地丰富,③地与④地远离市场。故选B。
4.(2013·安徽文综)下图是“我国30°N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