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导则.docx
1
DB14/T618—2011
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导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的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山西省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589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
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3.2
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assessmentindicatorsystemofcirculareconomy
由相互联系、相对独立、互相补充的系列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所组成的,用于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集合。
3.3
标杆benchmarks
针对相似的活动,其过程和结果代表组织所在行业的内部或外部最佳的运作实践和绩效。
[GB/T19580-2004,定义3.3]3.4
再生资源renewablerecources
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已经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使用价值,经过回收、加工处理,能够使其重新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废弃物。
[引自《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
4评价要求
评价要求包括管理过程和运行绩效两个部分。评价方法见附录A。
4.1发展战略
2
DB14/T618—2011
企业应制定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a)明确发展循环经济的使命、愿景以及发展方向;
b)制定实现关键战略对应的时间表。
4.2发展规划
企业应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与企业总体发展规划相协调,充分体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明确发展目标,进行潜力分析,确定重点任务及关键技术与装备,编制实施计划。必要时可制定从属于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相关专项规划。
4.2.1发展目标
企业应制定与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相一致的发展目标。应:
a)依据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参照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和标杆,适合于企业的生产、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规模与环境影响;
b)遵循减量化优先原则,促进企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以及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提升;
c)制定包括长期、中期和短期发展要求的目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可考核、可操作,体现发展规划实施效果。
4.2.2潜力分析
应依据法律法规、标准、产业政策及其它要求,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以及企业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特点,对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潜力或延伸和拓展产业链的机会作出分析,包括但不限于:
a)评估现有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污染物处置等方面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
b)识别企业生产、产品和服务过程产生的社会影响;
c)识别企业内部能够促进资源、能源合理利用和梯级利用的潜在因素;
d)识别企业外部能够促进资源、能源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的潜在机会;
e)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优先改进的潜在环节。
4.2.3重点任务和推进措施
企业应依据潜力分析结果和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确定重点任务、重点工程及关键技术与装备及保障措施,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
a)确定重点任务,提出可行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技术措施;
b)必要时,设计产业链;
c)如可能,进行技术、装备和工艺的升级再造;
d)明确拟实施的项目和期限;
e)提出保障措施;
f)实施效果分析。
4.3资源
4.3.1机构和职责
企业应建立相应的机构或依托其它管理部门对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管理,并明确各相关部门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循环经济管理机构或部门应具有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3
DB14/T618—2011
a)组织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和规划;
b)协调配置发展循环经济所需的资源;
c)监督管理循环经济相关过程的实施,开展循环经济目标责任考核;
d)向最高管理者报告循环经济发展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4.3.2人力资源
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培育体现循环经济发展特征的企业文化,建立人力资源开发和激励机制,制定并实施培训教育以及其他人力资源开发计划,确保员工具有开展循环经济相关活动的能力。
4.3.3相关资源
企业应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资金、信息、技术装备等相关资源,包括但不限于:
a)提供实现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目标的资金保障;
b)具备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
c)配置与减量化和资源循环利用相关的工艺和装备;
d)建立获取、传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