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总部经济和中国产业升级和区域协_省略_发展_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对策研究_张少军.pdf

发布:2017-08-24约1.36万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总部经济与中国的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对策研究 张少军 1 ,刘志彪 2 (1.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北京 100084 ; 2.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摘要:中国东部地区通过切入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成为全球最具竞争 力的代工平台的同时,也使得中国面临低端锁定和区域发展失衡的双重困境。随着环境变化, 集聚于东部地区的产业开始向外转移,这就有可能打断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为此, 本文首先指出,发展基于 GVC 的总部经济是东部地区实现产业升级和中西部缩小地区差距 的可行路径。其次,本文基于内涵、地域和主体等三个维度分析了中国目前发展总部经济存 在的误区。最后是本文的结论。 关键词:总部经济 全球价值链 国内价值链 产业升级 地区差距 一、引言 1.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出路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东部地区立足于良好的基础设施、廉价的劳动力和高效的产 业集群,通过切入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承担其加工组装环节,成为全球最 具竞争力的代工基地。目前,随着东部地区要素成本的上升、人民币的升值、贸易摩擦的增 加和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等因素,集聚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加工产业逐渐丧失了成本优势,开 始向外转移。再考虑到中国东部地区在 GVC 的低端定位,中国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并缩小地区差距,以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改革初衷,就面临如下任务:第一,在越来越多的发 展中国家加入 GVC 从事加工组装环节和发达国家在价值链高端的纵向压榨的双重夹击下, 摆脱低端锁定的分工地位,向价值链附加值高的环节攀升,实现产业升级。第二,发挥自身 在国际经济中的先发优势和在位优势,提高价值链在区域间传递和延伸的可能性,带动中西 部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内产业的关联效应和增值程度,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国应该实施何种战略,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既有文献主要从如 下两条路径展开:第一,自主创新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王红领等(2006 )利用中国的行业 面板数据,得出了FDI促进了内资企业自主研发的结论。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 (2006 )的研究表明,中国现有的增长方式属于“干中学”引起的模仿—套利型的低成本竞争 模式,应该通过供给政策和深化市场改革来转变增长路径。第二,对于缩小地区差距的战略, 国内学界主要有以下两种争论:其一、梯度与反梯度理论。梯度转移理论(夏禹龙等,1982) 认为,我国存在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梯度,经济的发展应该从东部发达的地区逐渐向中西 部转移,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反梯度转移理论(郭凡生,1986)认为,落后的低梯 度地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跨越式发展,然后向高梯度进行反推移。其二、“就劳动转移资本” 与“就资本转移劳动”战略。从要素空间配置的角度看,“就劳动转移资本”战略主张依据劳动 力的分布来吸引资本创造就业岗位;后者是就资本或工作岗位的分布来吸引外来劳动力进入 的战略(魏后凯,2007 )。 35 2.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总部经济在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的可能贡献 既有的文献对中国面临的产业升级和协调区域发展的双重任务做了有益的探索。从实 践层面看,我们认为,全球价值链作为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组合方式,与总部经济的交叉融合, 已经深刻的改变了全球竞争的范式。发达国家的基于GVC 的总部经济其功能集中在高附加 值的环节,同时通过对链条和网络的治理来整合全球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和积累的技 术、知识和人力资本等方面的高级要素投入又反过来强化了其领导地位。 从理论层面看,新经济地理学通过引入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假设,论证了基于 外部性的向心力和离心力是产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从而较好的解释了产业集聚和产业转 移的经济现象。但是,对于理论发展来说,不仅是集聚和区位的问题,更是基于集聚的整合 和协作的问题。可见,在产品内分工和开放条件下,总部经济作为基于总部基地和制造基地 分别集聚和协同互动的经济形态,其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