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地下水资源分布的初步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局 , 成都 , 610031)
【关键词】地下水 资源量 分布 成都平原
1 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
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 , 界于东经 103°
00′~104°30′, 北纬 30°00′~31°34′, 行政区划分属 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所辖 23 区市县 , 面积
8640km2 , 长约 200km , 均宽 42km , 是西南地区最 大的第四系堆积平原。整个平原主要呈现山前冲、 洪积扇 , 河流阶地、漫滩 , 冰水 ———流水堆积扇状 平原 , 周边一、二、三级堆积侵蚀台地的地貌形 态。平原内从地形上分为扇状平原和周边台地两大 部分。前 者 为 平 原 主 体 , 称 平 坝 区 , 面 积
666211km2 ; 后者绕平原周边断续分布。 平原四周群山环绕 , 为一封闭的菱形盆地。盆
地周边丘陵台地分布有红层砂、砾、泥岩和早、中 更新统泥砾卵石层 , 可视为隔水边界。盆地内第四 系基底 , 亦为白垩系红层砂、泥岩 , 为不透水底 板。从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看 , 平原地表地下水 进、出口清楚 , 地下水补给边界清晰 , 为一独立的 水文地质单元。
区内地形平坦开阔 ,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 高 程 460m~730m , 自然坡降 3 ‰~5 ‰。
2 水文气象
211 水系 成都平原河流分属岷江、沱江、涪江水系。各
水系从西北部各大小山口进入平原后呈扇状分流。 岷江水系流经平原西南部后汇于新津县流出区外 ; 沱江水系流经平原东北部后汇于金堂赵镇流出区
外 ; 涪江水系流经平原东北部后流出区外。各水系
在平原的分流密度平均每公里 215 条 , 与江河配套 的各级渠系每公里达 2~4 条 , 是典型水网化平原。 都江堰自然地理条件优越 , 渠首处于岷江冲击
扇顶点 , 利用岷江丰沛的水量控灌整个成都平原。
由于都江堰的灌溉 , 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 , 不
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212 降水
成 都 平 原 1980 ~ 2000 年 平 均 年 降 水 量
9291 4mm , 最大的是西部山前都江堰市的 1165mm , 最小的是广汉市的 784mm。降水量从西部山前向东 南方向递减。降水丰沛而集中 , 一般 6~9 月降水 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70 %左右。
213 蒸发
成都平原 1980 ~2000 年平均年水面蒸发量
6811 6mm , 最大的是平原东北部德阳市的 771mm , 最小的是西南部邛崃市的 619mm。蒸发量从东北向 西南方向递减。5 ~8 月蒸发量占全年蒸发量的
53 %。
214 气候 成都平原属四季分明暖湿亚热带太平洋东南季
风气候区。总的气候特点是春旱、夏热、秋雨、冬 暖 , 日照少 , 无霜期长 , 多年平均气温为 16 ℃。冬 季降雨少蒸发大 , 无冻土及地下水冻结 , 1 月份平 均气温不低于 4 ℃。春季少雨且时有春旱。夏季炎
热期长 , 最高月平均气温 26 ℃, 相对湿度大 , 时有
3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311 地下水的分布、埋藏 成都平原除周边浅丘低山外 , 包括周边台地在
内的大片地区 , 均为第四系松散堆积所覆盖。因 此 , 平原内主要分布埋藏第四系松散堆积砂砾卵石 层孔隙潜水 , 仅在周边低山浅丘及台地下伏基岩 中 , 分布基岩裂隙水。
按松散堆积的成因类型、形成时代、埋藏分布 特征、相互叠置关系 , 可将平原松散堆积孔隙潜水 分为 : ①山前扇状冲洪积砂砾卵石层孔隙潜水 ; ② 平原河间二级阶地、冰水 ———流水堆积层含泥砂砾 卵石层孔隙潜水 ; ③河道漫滩、一级阶地冲洪积层 砂砾卵石层孔隙潜水。这三类孔隙潜水分布于平原 坝区 , 全新统冲洪积、冲击和晚更新统冰水 ———流 水堆积层中。这些不同成因类型的堆积相互叠置 , 其间又无明显的隔水层 , 地下水有着密切的水力联 系 , 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含水层组 ———上部含水层 组。该含水层结构松散、孔隙性好、分布普遍、厚 度稳定 (一般 10m~25m , 平均 10m~15m , 仅山前 地段厚度较薄) , 是区内最佳含水层。
在平原内上部含水层组之下的早中更新统砾石 层中 , 尚分布着早、中更新统泥砾卵石层孔隙潜 水 , 即下部含水层组孔隙潜水。平原中部本层岩性 多为含泥砂砾石和砂质泥砾卵石层 , 厚 10105m~
396111m。
上、下含水层组之间 , 普遍分布中更新统上段 砾石层 , 为相对隔水层。
地下水位埋深变化 , 受所处地貌部位及河流切 割控制。成都平原地下水位埋深变化规律为 : 多年 平均地下水埋深以 1m~3m 为主 , 广布于平原全 区 ; 埋深 3m~5m 的区域 , 零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