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形势下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中国对外贸易应进一步调整发展战略,通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来增强对外贸易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不断完善对外贸易的体制和机制,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构建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稳步推进贸易强国进程。主要政策建议有以下几点:
(一)充分认识对外贸易的积极作用,坚持发展对外贸易不动摇
目前我国有部分观点认为,中国出口的依存度过高,且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所形成的贸易顺差又给宏观经济调控带来了新的压力,所以,应减少对出口的支持力度,适当限制出口。事实上,出口不仅可以促进国内经济增长,解决大量劳动力就业,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也体现了中国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中国需要考虑的不应是如何通过限制出口来实现贸易平衡,而是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全面提升出口的质量和效益。在稳定出口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进口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把扩大进口的政策同国内产业升级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鼓励企业加快设备折旧和技术改造,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总之,应尽快提高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稳步推进市场化进程,探索建立符合开放型经济特点的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和机制,继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营造和谐的内外部发展环境,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调整对外贸易发展战略首先需要调整对外贸易发展的指导思想。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主要受比较优势理论的影响,比较优势理论来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该理论侧重于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有形要素成本的比较,在我国外贸发展过程中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该理论忽略了技术进步和创新在竞争中的作用。随着国际经济形势、我国产业竞争力、对外贸易发展水平以及多种经济因素的变化,一味地追求比较优势将不利于我国产业升级和创新,并会使我国产业结构固化在中低端水平。应尽快建立既符合国际贸易发展规律又顺应中国国情的对外贸易理论体系。可以借鉴竞争优势理论,通过制定配套的实施政策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竞争优势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指的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实际显现的优势,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竞争优势可细分为产品、企业、产业和国家竞争优势四个层面,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对外贸易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有效借鉴竞争优势理论,全面提高我国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非常必要的。政府应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重视科技和人力资本,努力寻求企业、产业和政府的联动机制,并使这些联动机制能经受住国际化的考验,从而促使中国对外贸易进一步适应新形势下的国际竞争环境。
(三)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
事实证明,在世界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技术创新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强化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兴盛的必由之路。新形势要求中国的外贸企业要深度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通过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政府一方面要加大市场的净化力度,做好保护知识产权工作,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同时要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创新型跨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抢得先机;要支持资金短缺的中小企业的创新,鼓励自主创新含量高的新产品出口;企业要增强创新意识,以开放的姿态对待自主创新,通过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通过合作研发和共同开发来构建企业的创新能力。要大力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赋予加工贸易以新的内涵,尽快提高中国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影响地位。同时要充分发挥好利用外资、对外投资、对外经济合作与外贸增长的互动和促进作用,构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四)加快产业布局调整,促进制造业梯度转移
产业是对外贸易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面临挑战,加快产业升级和国内产业布局调整是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出路。应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二是要加快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创造条件让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地向中高端制造业、附加值较高的领域发展;促使中西部地区积极主动承接东部沿海的产业转移,加快东中西对接及新兴制造业生产基地的建设。研究出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发展政策及支持产业转移承接地的鼓励政策,通过改善投资环境,为企业的转移和重新布局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五)加快建立海外营销网络,构建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