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九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 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社会主义胜利的曲折性 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不能照搬马克思、恩格斯的模式,而必须从中国自己的实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旧中国的经济落后和特殊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之变成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则必须经过一个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基本任务是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多种经济成分改变为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956年底,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标志着我国过渡时期的结束,基本上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 改造民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 改造个体经济,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 。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1.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特征的描述 (1)个人自由的全面发展。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马克思考察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的个性发展的阶段,把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概括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4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④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9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在新的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消灭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将失去其起作用的基础,一切劳动产品将不再作为商品来交换,对全部生产将实行有计划的调节。 (5)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将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而这种分配是不需要货币的中介来实现的。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实现的更高阶段。 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国今后的发展,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生产力比较落后,商品经济不很发达。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为主导、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时并存和共同发展。 第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第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还较低,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第四,在共同富裕的目的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 宪法修正案中增加了“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基本理论: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 (2)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3)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5)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效率优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