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 期末复习题.pdf
艺术概论期末复习题
整理人:安琪
一、名词解释
1.艺术典型:就是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
性并体现出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
2.审美意象:是指在对客观世界审美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融会主观的思想、感
情、愿望、理想,在艺术家头脑中经过艺术创造形成的意象。
3.艺术传达活动: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
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其他人欣
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4.形象思维:是通过具体、感性的形象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一种思维形
式。
5.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
术特色。
6.艺术流派:是指在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
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
7.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
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8.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
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征和艺术特
征。
9.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
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
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它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
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10.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11.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
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
12.共鸣:是指在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
深深地被艺术作品所感动、所吸引,以至于达到忘我的境界,由此达到鉴赏主体
与艺术形象之间契合一致,物我统一,物我两忘。
13.艺术批评: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艺术理论指导下,对艺术作品和
艺术现象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分析,并作出理论上的鉴别和论断。
二、简答
1.分析柏拉图的客观精神说?
答:柏拉图认为,理式世界时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
是第三性的。也就是说,只有理式世界才是真实的,而现实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
摹本,那么,艺术世界当然更不真实了,艺术只能算作“摹本的摹本”,“影子的
影子”,“和真实隔着三层”。这样一来,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而现实又是对理
式的模仿。显然,柏拉图对艺术本质的认识,是基于他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
然而,柏拉图对艺术本质的认识中,也有值得我们注意的东西,那就死他力图从
具体的艺术作品中找出深刻的普遍性来。
1
2.模仿说
答: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
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同时,他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
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得现实世界更加真实。他
强调,艺术所“模仿”的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或现象,而且是现实世界内在的
本质和规律。因此他认为,诗人和画家不应当“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而
是应当“照事物的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也就是说,还应当表现出事物的本质
特征来。
3.“艺术生产”理论究竟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那些启示?
答: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看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离不开人类
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是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
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审美主客体的统一。突出特点是把创作主体强烈的主观因素
渗透到过程中,并融会到作品中。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一定时代艺术的发展,从最终原因上讲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但
是,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就是说,在社
会发展历史的某些阶段上,艺术的繁荣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呈现出某种不平衡
现象,两种生产不平衡的现象,与艺术生产最终必然受物质生产制约并不矛盾。
前者是个别、特殊的现象,后者是一般、普遍的规律。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