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人事部工作总结报告行政人事部工作总结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0年行政人事部工作总结报告
2010年,随着常州厂、上海办事处的建立以及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换版工作的顺利完成,公司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并为下一个新目标的实现埋下了伏笔。作为在**公司工作了一年多的员工,亲眼见证并亲历了这些振奋人心的变化,我既为公司发展的骄人成绩感到欣喜和自豪,也为自己在工作中的缺陷和疏忽而感到羞愧。因为“**(注:公司名称)”这两个字已不再是一份工作、一个代名词;我们所倾注的情感,已逐渐让它的每一个动作和变化都与自身息息相关,抑或成为一种奋斗的目标,抑或成为一种宁愿肩负的责任。
新的一年又将开始,万物始更新;虽未披挂上阵,却感身披重任。回顾****年的工作,我们不仅仅要进行总结和反思,更要重新捋顺我们的工作思路和程序,重新审视我们的工作方法和行为。
一、人力资源基础工作:
(一)班组建制、岗位分工及员工构成:
班组建制和岗位分工是行政人事部的基础工作,也是公司各项生产活动顺利进行的根本。由于2010年市场形势严峻,为提高月产量并保证产品质量,公司急需扩大生产规模、扩充班组建制。按照计划,一车间各班组需由5人增加至7人,二车间各班组需由11人增加至18人,跟班质检员总数需由3人增加至6人;即:一线员工总数将由原来的53人增加至81人。
行政人事部根据公司计划要求,今年4月末就已完成班组建制和岗位分工工作。但随后半年内,由于各方面原因,二车间员工流失较大,班组实际建制人数与计划人数始终都保持着差距。截止年底,因二车间三个班组均未完成班组建制,生产一线员工总数只达到71人,与计划相差10人(如表1所示)。而一车间各班组相对稳定,变化不大。
表1 2010年年底生产一线各班组及岗位员工人数(单位:人)
班组
车间及部门 A班 B班 C班 合 计 一车间 7 7 7 21 二车间 14 14 16 44 跟班质检 2 2 2 6 合 计 23 23 25 71 表2为2010年年底公司全体员工按入厂年份构成。2010年入厂的员工有50人,约占公司员工总数的49.5%,其中新进办公室员工占办公室员工总数的60%,新进一线员工占一线员工总数的45.07%(见下页图1)。办公室员工总数与一线员工总数的比例约为1 : 2.37。
表2 2010年年底公司全体员工构成(按入厂年份计 单位:人)
年份
职别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合计 办公室及一线管理人员 1 0 0 3 2 6 18 30 一线员工 1 1 0 7 4 26 32 71 合 计 2 1 0 10 6 32 50 101 表3为2010年年底公司生产一线各岗位员工按入厂年份构成。其中,2010年入厂的一线员工占各岗位比例分别为:分切33.3%、退火44.4%、浸锡75%、切断41.7%、包装33.3%、跟班质检50%,尤以浸锡岗所占比例最高。
而工龄超过三年(2004年~2008年)的一线员工只有13人,只占一线员工总数的18.31%(参考图1)。她们不仅担任各岗位的骨干工作,而且也是公司生产最为核心的力量。
表3 2010年年底公司生产一线各岗位员工构成(按入厂年份计 单位:人)
岗位
年份 分切 退火 浸锡 切断 包装 跟班质检 带班正副班长 合 计 2004年 1 1 2005年 1 1 2006年 0 2007年 2 1 4 7 2008年 1 1 2 4 2009年 6 5 4 5 4 2 26 2010年 3 4 15 5 2 3 32 合 计 9 9 20 12 6 6 9 71
图1 2010年年底公司生产一线员工按入厂年份构成比例
以上数据均表明:“年轻化”(以入厂时间计算)是目前公司人员结构的特点。由于现阶段承担公司管理和生产的大部分员工入厂时间都比较短,实际经验不足,对公司的文化、历史和发展缺少认知,所以无论从管理经验还是从生产能力上,都不能很好的与公司实际情况相结合,与公司要求存在差距,从而导致一系列细节问题频繁发生。
(二)招聘及离职统计:
1.招聘统计:
2010年,行政人事部共招聘约30次,累计招录办公室员工11人,一线员工109人。截止年底,公司在职员工共有101人,其中办公室及一线管理人员30人,一线员工71人。
2.离职统计:
表4为公司2010年全年离职人数统计。
截止年底,公司办公室员工离职人数为18人(含试用期员工),月平均离职1.5人。而一线员工离职人数达66人(含试用期员工),月平均离职5.5人。
两车间相比,二车间离职员工较多,共6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