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2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教师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 )
A.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B.生产者和非生物部分
C.原始生命的诞生和生物的死亡
D.生产者和分解者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B.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除掉,稻田物种多样性上升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直接价值
D.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3.有关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量经捕食食物链流动时只能从较低的营养级流向较高的营养级
B.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少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试题出处】2013·吉林一中模拟
【解析】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不循环,只能从较低的营养级流向较高的营养级;根据能量的传递效率遵循10%~20%的规律,流经各个营养级时逐级递减,流经的营养级环节越多,消耗的能量越多,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少;由于捕食关系初级消费者中的能量有一部分流入次级消费者体内,即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也越多;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固定总能量最终由生产者、各级消费者和分解者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答案】C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4.某地区常年栖息着30万只鸟类,其中灰椋鸟占了最大优势,数量达10万只之多。灰椋鸟是农林害虫的天敌,喜好群体活动,常集结成庞大的鸟群的天空盘旋,形成的风景。该地区为打造灰椋鸟品牌,计划在林区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并改种灰椋鸟喜居的树种,欲招引20万只以上灰椋鸟,该计划的实施将使该区( )
A.灰椋鸟种内斗争必然减弱 B.鸟的种类必然增加
C.农林害虫数量必然大幅度上升 D.生态系统的结构必然发生变化
5.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原理,可以有效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下列措施不属于此项原理的是( )
A.圈养家畜,散养家禽
B.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C.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
D.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
6.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的
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
7.右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Ⅰ和Ⅳ是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
B.该图所示的食物网只有1条食物链:Ⅰ→Ⅱ→Ⅲ→Ⅳ
C.E1表示主要通过光合作用所摄入的能量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8.右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和硫元素循环。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两类元素在①⑤⑥过程转化的形式都主要是含相关元素的有机物
B.两类元素在③过程转化时都只能呈气态
C.图中⑨过程在两类元素循环过程中均可发生,也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
D.图中⑧过程主要发生在硫元素循环过程中
【试题出处】2013·南开附中模拟
【解析】图中①⑤⑥过程表示两类元素在生物群落之间流动,这种流动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碳元素在③过程转化时主要呈气态,但硫元素主要以土壤或水体中的SOeq \o\al(2-,4)形式被生产者吸收利用;化石燃料的燃烧释放CO2和SO2,其中大气中SO2过多,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火山爆发主要与硫元素循环过程有关。
【答案】B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9.第41个世界地球日的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 倡导低碳生活”。其实质就是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有利于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B.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C.农业生态系统中人们不断施肥、灌溉、播种等,目的是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D.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要对珍稀濒危物种合理开发利用,不能盲目地猎杀或采伐
10.某草原生态系统一条食物链a→b→c中,各种群对能量的同化、利用、传递等数量关系如下表。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50000百万千焦,但其中149875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生产者固定。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单位:百万千焦)( )
种群
同化量
净同化量
呼吸消耗
传递给分解者
传递给下一营养级
未被利用的能量
a
65.5
3.0
15.0
41.5
b
14.0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