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学目标叙写及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验小学“依托课程标准 追求高效课堂”导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执教教师 教学内容 角的度量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标要求 (一)、学段目标:
1、了解角的基本特征,掌握量角画角的基本方法。
2、初步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3、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4、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二)、具体目标:
1、知道周角、平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2、能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30°、45°、60°、90°的角。 细化目标
(课标解读) 课标解读:
第一分句的行为动词是“知道”、 “了解” 是描述结果性目标的行为动词,也就是要求学生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要求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如摆弄活动角认识周角、平角并比较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的大小关系。第二分句的行为动词是“能用、能画、会用”,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动词,要求学生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学会用量角器量、画指定的角。会用三角板画30°、45°、60°、90°的角。
核心概念是角。了解平角、周角并系统认识角,知道角的分类和各种角之间的关系;能用量角器量、画指定的角。会用三角板画30°、45°、60°、90°的角。
行为条件是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要求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及问题情境,组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图形表象。
由此看来,课标对这部分知识要求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结合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各种角;第二个层次是会量、画指定的角;会用三角板画30°、45°、60°、90°的角。 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角的度量”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教材选取了工地上挖掘机繁忙的作业景象。借此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讨论“铲斗臂在工作中可能形成什么样的角”的问题,引入对角的知识的系统学习。教材提供了大量直观操作的素材,目的是让学生在直观操作的过程中,会量、画指定的角;会用三角板画30°、45°、60°、90°的角。为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从课前调查来看,学生对于角的大小已有初步的体验,知道角度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已经对量角器有所了解,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体验,具体角的大小概念还没有形成,显得比较抽象。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借助具体的操作活动,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反思并获取知识,通过操作,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图形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目标 评价设计 1、知道周角、平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2、能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30°、45°、60°、90°的角。3、在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中,学习角的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1、知道周角、平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2、能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角。 实验小学“依托课程标准 追求高效课堂”导学设计
导学流程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课件)播放:繁忙的工地上,五台挖掘机在紧张的工作着,铲斗臂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角……
(课件演示:铲斗臂上形成的各种角)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平角、周角
1、学生做各种活动角。
2、小组汇报交流
3. 分类。
4、认识平角。
5、认识周角。
(二)角的表示方法:
(三)探索三种角的关系
三、回归生活
1.找出身边的各种角
2.播放生活中的各种角(播放:生活中的角画面:斜拉桥、路灯、篮球架、滑梯、起重机、各种扇子、自行车等等)四、总结
作业布置:做练习册对应的题目。
本课的教学,从挖掘机工作的生活场境入手,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角,从而来复习角的知识,进一步研究角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养成注意观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习惯。这是一节概念课,所有角的定义都是规定的,如果只是告诉学生这些角的定义,学生有可能记得很牢,但是缺乏必要的体验,肯定没有深刻的印象。这里以操作体验为主让学生在复习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基础上认识平角和周角,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
先让学生作出各种活动角,把剪下来的角贴在黑板上,故意给学生造成一种“视觉混乱”的局面,激发学生探究新知。
为了突破难点,认识平角和周角,我精心设计了两场辩论赛,力图在学生辩论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形成相互碰撞,使整个辩论过程成为学生认真思辨、积极探索和自我建构的过程,也力图教给学生从角的定义出发分析问题的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