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案例.doc

发布:2017-05-03约3.37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农垦红兴隆管局局直一小 赵丽 一、课标要求与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这一部分内容做了如下要求: 1、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本条要求中维度目标既有过程性目标又有结果性目标,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是过程性目标,行为动词是体会,学习水平是经历,学习内容是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为结果性目标,行为动词是知道,学习水平为了解,学习内容是两点间的距离。 2、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本条要求是结果性目标。行为动词是了解,学习水平是了解,学习内容是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通过观察、操作这是前提条件。 二、教材分析 三角形三边关系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角,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三个角,以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学习基础上的延伸。又为五年级多边形的面积的内容做好铺垫。本节教材强调通过直观操作来认识、体验、探索图形的性质。让学生通过操作获得一些数据,特别重视对探索过程的亲身体验。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还为后续的几何图形知识的学习积累一定的经验。 三、学情分析 在以往空间与图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三角形的接触都是针对已成立的三角形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从未涉及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陌生领域。在生活实际中缺乏鲜活实例和经验,固而学生在学习该段内容时,会有与生活实践脱离的感觉。学生对较抽象的问题无法明白其含义。所以这段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但四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养成了动手操作的意识;对角、三角形的分类等建立了基本概念,学生对动手操作等活动兴趣高,这些为本节课顺利进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实验与探究。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猜想、验证、总结规律的过程,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达到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目的。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2、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明和我们一样每天都按时上学,请看小明到学校的线路图,小明上学共有几条路线? 预设:学生观察后会指出三条可走的路线: 生1:线路①小明家——学校 生2:线路②小明家——邮局——学校 生3:线路③小明家——商店——学校 师:想一想,有一天小明起来晚了,你们猜猜他肯定会走哪条路去学校?为什么? 预设:讨论后,学生会一致认为小明上学会经常走“线路①”,因为这条路最近。 学校和家可以看成是两个点,两点间所有的连线中,直线最短, 师:观察路①和路②围成的是一个什么图形?路和②路③又是一个什么图形?根据大家的判断,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边大,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活动体验,探索新知 1.活动l(比赛): 师:我们来比赛,用三组纸条摆三角形,看谁摆的又快又好 第1小组的纸条:3、4、5(厘米) 第2小组的纸条是:2、4、6(厘米) 第3小组的纸条是:3、6、10(厘米) 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师:每小组的代表说说你是怎么摆的。 生:汇报 师:只有第一组的学生拼成了三角形,其他两组失败,第一小组取得了胜利,你们服不服气? 生:汇报,预设:不服气 师:为什么不服气? 学生提出教师不公平的原因:给我们组的纸条有的不够长,所以让第1小组赢了。 师:原来三条线段不一定能围成三角形。那么你们小组要求换哪一条纸条教师帮助你们,让你们再次比赛,超过第1组好吗?那请组长上来选一选,换一换。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他们会发现随意拿三根小棒不一定就能摆出三角形。通过探究活动,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与第三边的关系。 2.活动2:找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同学们准备的信封1,里面有3组纸条,请各小组拼拼各自的纸条,要求围成三角形,并完成表格,请大家看一下表,在能否围成下面填能或不能,之后再比较一下任意两边的和和第三边的大小关系。看哪一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组别??任意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1?? 3+4__5??3+5__4??4+5__3 2? ?5+4__6??5+6__2??5+6__4 3?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