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三国志的读书笔记.doc

发布:2018-04-17约5.05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国志的读书笔记 篇一:三国志读书笔记之你不知道的诸葛亮 《三国志》读书笔记 之《你不知道的诸葛亮》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一个时代,群雄割据,它就是——三国;有一本史册,经典永存,它就是——《三国志》。作为一个三国迷,小时候读《三国演义》,觉得诸葛亮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关于诸葛亮的书本段落和电视情节看过不下几十遍。最近有幸阅览了梦寐以求的《三国志》,但让我感到不安的是,那个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诸葛亮呢?怎么博望火白河水伸展群儒草船借箭等等那么多好看的事迹,都没有了呢? 带着种种疑惑,通过对史料的翻阅,终于在心中重新建立起了对诸葛孔明的真实形象,再此与大家交流。 最大区别就一句话,三国志里的诸葛亮是内政专精,战略次之,战术不太强,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是战略战术内政三项专精;三国志里的诸葛亮更像一个和平年代的丞相,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还用说吗,完全是一个专属的人物类型了。 想想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真的是多智近妖啊。博望大伙,白河大水,舌战群儒,草船借箭,还能借东风,五虎上将仿佛只是提线木偶,三气周瑜各种锦囊妙计,安居平五路真是淡定,七擒七纵跟耍猴一样,六出祁山简直想来就来,八阵图,木牛流马,孔明灯,装神弄鬼,鞠躬尽瘁虽死犹荣。人们对他的评价:密如神鬼,疾若风雷;进不可挡,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合。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这正是东坡居士苏轼对诸葛亮的评价。 而在三国志中,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的事迹其实都是刘备的;借东风是杜撰的,草船借箭则参考了张巡的故事;借荆州更是小说家的笔法,更别说哭周瑜什么的了。后期七擒孟获就比较假了,六出祁山剧情上修饰很多,死前的禳星和死后的显灵都是鬼扯。所以三国志还原了更为真实的诸葛亮。 公元184年,张角兄弟三人举兵数十万,发起著名的“黄巾起义”,汉末战乱的时代就此拉开了序幕。起义军被消灭之后,汉王朝名存实亡,各地英雄豪杰和官员们都已无心为汉王朝办事,互相之间展开斗争,希望在这乱世中统一天下。其中就有大家都知道的刘备,曹操和孙权等,他们是乱世中的英雄。 一个国家的创建不仅需要一个明智的君主,一个饱读兵书,能融会贯通,足智多谋的军师也是必不可少的,就如他——诸葛亮。 《三国演义》是章回体历史小说,而《三国志》是史书,在二十四史之列。三国志中陈寿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治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诫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 ,管、萧之亚匹矣!因此,《三国志》中对于诸葛亮军事才能的定位,虽与《三国演义》有出入,却可能贴近于历史真实。若说最大的差别,刨去各种艺术夸张,大约便是史料记载中的诸葛亮多半以独立统帅的身份出现,而非在刘备身边摇羽毛扇的角色。 为什么同为史料,刻画的人物却不尽相同? (1)时代背景导致的作者偏好差异: 罗贯中是个脑残葛粉或者高级葛黑,诸葛亮在唐代就已经被请进了武庙,武侯祠的风头盖过了主子的昭烈帝庙。封建王朝早已建立起尊刘贬曹的共识,作为通俗读物的《三国演义》顺应潮流,对人物事迹进行修订,也是无可厚非的。 陈寿的父亲犯过法,被诸葛亮剃过光头,他老师谯周也是诸葛亮的政敌,这两点使得陈寿至少不会是葛吹。然而在《三国志》中,他对诸葛亮的钦佩还是洋溢于字里行间的。从这一点看,诸葛亮做人还是相当成功的。 (2)两本书的叙事重点存在差异,导致叙事风格迥异: 罗贯中是明朝人,他身处的时代距离三国已经过去了一千余年,在创作《三国演义》的时候,他一定有参考《三国志》。他将历史故事加入自己的思考进行串联整合,并对人物进行性格塑造,对故事进行适当加工,以满足读者的胃口。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多智而近妖的诸葛亮,一个鞠躬尽瘁忠臣的典范。 陈寿和诸葛亮处在同一个时代,《三国志》中的记载可信度非常之高。虽然在很多地方由于政治原因出现曲笔或者护短,但因为治学严谨,陈寿惜墨如金,以至于需要对照裴松之的注才能比较好的阅读。《三国志》中展现的是兢兢业业奉公守法的诸葛亮,个人魅力不是陈寿的叙事重点。 (3)夸张的通俗小说与严谨的史学家笔法: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是三顾茅庐才出山的高人;一出山就什么都会了:外交内政军事一把抓,偶尔还搞小发明。罗贯中尤其擅长张冠李戴,书中的失实之处不胜枚举。 《三国志》里则真实的多:五十多的刘备去拜访二十多岁的诸葛亮,隆中对后,二人一见如故情好日密如鱼得水。诸葛亮最初出主意帮刘琦政治避祸,然后去江东促成与东吴的政治联盟,足足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