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5:《童年》综合练习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阅读(全国)解析版.docx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15:《童年》综合练习
一、填空题
1.(23-24六年级上·山东东营·期末)完成小题
(1)猜猜下列人物形象是高尔基《童年》中的谁?
①她长得圆圆的,头大眼睛也大,鼻子松软可笑;她穿一身黑衣裳,整个人都是柔软的,好玩极了。()
②一个干瘦的小老头在最前面飞快走着,穿着一身黑色的长衣服,胡子是金红色的,长着一个鸟嘴鼻子和一对碧绿的小眼睛。()
③他的头发发亮,浓眉下一对愉快的斗鸡眼,还有年轻的小胡子,底下雪白的牙齿,都闪闪发光。他那绸衬衫,和谐地映着长明灯的红光,像是在燃烧。()
④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
(2)你已经学过托尔斯泰的《穷人》,请你结合文本辨析《童年》和《穷人》在主题方面的相同之处。
【答案】(1)外祖母外祖父小茨冈阿廖沙
(2)①都表现了沙俄统治下社会的贫穷与黑暗,再现了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外祖父染坊内的生活就是当时下层社会的一个缩影,而《穷人》中桑娜和西蒙家的生活状况也代表了当时穷人们的生活状态。
②都讴歌了黑暗社会里的温暖与光明。《穷人》中桑娜和丈夫不顾生活艰难毅然收养邻居家的孩子;《童年》中外祖母用善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还有乐观淳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以高尚的人格给过阿廖沙力量和支持。
【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识记。
根据①中的外貌描写可知,人物是外祖母。她是伟大母亲的象征,也是俄国苦难生活的象征。她喜欢唱歌、讲故事、跳舞。她慈爱、善良、刚强,在十分嘈杂和混乱的情况下,也能把人们吸引到她的周围,为艰苦窒息的生活增添了一份欢乐的情调。
根据②中的外貌描写可知,人物是外祖父。他矮小、干瘦,只有外婆的肩膀高,走起路来步子快而细,自私残忍,野蛮粗暴,动不动就打人骂人,哪怕遇上一点不如意的事情也要歇斯底里的发作。
根据③中的外貌描写可知,人物是小茨冈。他是外祖父外祖母捡来的孤儿,是阿廖沙童年玩伴之一。他最后因舅舅们故意让他背着沉重的十字架到坟地去,被十字架压而死。
根据④中的事件可知,人物是阿廖沙。阿廖沙对布料变色一事充满好奇,又受到表哥萨沙的怂恿,将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染成了蓝色,事后遭到了外祖父的一顿毒打。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主旨把握。
《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出版于1905年。《穷人》集中描写了在一个浪涌风吼的夜晚,渔夫妻子桑娜在等候亲人归来时,出于善良和同情收留了邻居的两个孤儿,待渔夫归来,正和她的想法一致,作品精细地剖析了渔夫妻子桑娜的心理矛盾发展过程,表现出渔人夫妇宁可自己吃苦,克服困难,也要帮助邻居的高尚品质。
《童年》是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该作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示例:《穷人》写一个穷渔妇收养两个孤儿的故事。故事发生的这一天,渔夫一早驾船下海,到夜里十一点还没回家。妻子操心丈夫的安全,提灯到屋外去看,可是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她顺便去看生病的女邻居,没料想病人已死;从尸体旁把两个熟睡的孩子抱回自己家里,只怕丈夫不同意,甚至揍她;但当她向迟迟归来的渔夫讲明情况之后,丈夫发表的意见跟她不约而同。《童年》是作者以自身童年经历为素材的一部小说,它是一轴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历史画卷,从中又可看到作家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在暗无天日的社会里寻找光明的奋斗历程。小说再现了19世纪沙俄统治时期俄国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小说所写的是作者童年经历的苦难,这也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两个作品都表现了沙俄统治下社会的贫穷与黑暗,再现了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穷人》中渔夫的妻子桑娜是个勤快而能干的人,她从早到晚地干活,悉心照料孩子,操劳家务,把简陋的渔家小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安排得温暖而舒适。更可贵的是她纯朴善良,十分体贴关心别人。她主动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当发现西蒙病死后,她毫不犹豫地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了家。回家后,尽管她想到了这样做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而且因为事先未征得丈夫的同意而感到忐忑不安,但她宁可加倍受苦,宁可遭受丈夫的责罚也不改悔。《童年》中的外婆善良慈祥,爱亲人,爱邻居,爱所有的人。她心甘情愿把生活中的一切压力都承担下来而毫无怨言。生活的困苦、丈夫的殴打、儿子的忤逆……都熄灭不了她内心深处的仁爱之光。她是一个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