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研究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docx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本章节以农民工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地理学科素养。内容与课本紧密相连,通过分析农民工现象的背景、原因、影响和对策,使学生理解人口迁移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理解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提升区域认知能力,通过分析农民工现象,识别不同区域的发展差异;增强综合思维,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调查或模拟实验,加深对农民工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农民工现象的背景和原因:重点讲解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迁移现象,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迁移的主要方向和特点。
-分析农民工现象的影响:强调农民工对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化、城乡关系等方面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的具体表现。
-探讨农民工问题的对策: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包括就业、住房、子女教育等,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可以采取的措施。
2.教学难点
-理解农民工现象的复杂性:农民工现象涉及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学生需要理解其复杂性,难点在于如何将多个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分析。
-分析农民工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农民工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包括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学生需要学会从地理角度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
-评价农民工问题的对策:针对农民工问题的对策,学生需要学会评价其可行性和有效性,难点在于如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评价。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研究,详细解析农民工现象的背景和影响,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农民工问题的对策,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工作,增强学生对这一现象的感性认识。
4.利用多媒体展示农民工生活的图片和视频,直观呈现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设计项目导向学习,让学生分组调研当地农民工情况,提出解决方案,提升实践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提前一周,通过在线平台发布预习资料,包括农民工现象的定义、原因、影响等,以及相关视频和案例。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农民工现象”,设计问题如“农民工对城市生活有哪些影响?”、“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等,引导学生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平台查看学生提交的预习成果,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预习。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根据预习任务,阅读相关资料,初步了解农民工现象。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记录自己的初步看法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思考的疑问提交至平台。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预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学生通过预习,对农民工现象有初步了解,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以“走进城市,了解农民工”的视频导入,引发学生对农民工现象的兴趣。
讲解知识点:讲解农民工的迁移原因、城市生活挑战、政策支持等知识点。
组织课堂活动: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农民工问题的对策,如改善住房条件、提高教育水平等。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现场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农民工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问题,与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讲解核心知识点,确保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学生通过听讲和讨论,深入理解农民工现象,掌握相关知识点。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关于农民工现象的调查报告,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地农民工问题。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书籍和网站,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学生作业,给予反馈,并针对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作业要求,完成调查报告。
拓展学习:利用推荐资源,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反思总结法:通过反思,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