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学实录3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学实录3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一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4年9月15日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成就与挑战,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对国家发展历程的探究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大历史意义及其对国内外的影响;
②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程、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特别是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等重要事件的概述。
2.教学难点,
①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以及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②分析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
2.课程平台:学校历史教学平台,用于发布教学资料和在线测试。
3.信息化资源: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在线历史档案数据库。
4.教学手段:PPT课件、历史地图、时间轴、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创设情境:播放新中国成立时的历史影像资料,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刻。
-提出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哪些国内外的挑战?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思考: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初步认识。
2.讲授新课(15分钟)
-介绍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及其对国内外的影响,重点讲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讲解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程,包括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等重要事件,分析其背景、过程和影响。
-讲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
3.巩固练习(10分钟)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练习题目: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讨论解答:针对练习题中的难点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
4.课堂提问(5分钟)
-提问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
-学生提问: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
5.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同角色,模拟历史场景,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互动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事件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小组竞赛:组织小组竞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6.总结与拓展(5分钟)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意义。
-拓展: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知识。
整个教学过程用时不超过45分钟,教学双边互动,紧扣实际学情,凸显重难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包括对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学生能够详细描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程,包括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等重要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能力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3.思维训练: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通过分享观点、解答问题,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批判性思维。
4.情感态度: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对国家发展的信心。学生能够理解社会主义道路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