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4年江苏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doc

发布:2018-09-14约4.08万字共3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根据2012年江苏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必修)整理 2012.11 必修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1、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新增)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夏朝最终被商朝所取代。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两个阶段即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和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2.理解分封制(新增)、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分封制:(1)对象:王室子弟、功臣、先代贵族。(2)诸侯的权利: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3)诸侯的义务: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4)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1)核心内容或特点:血缘关系维系,嫡长子继承制。(2)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3)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了解秦朝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都城咸阳。 4、了解“始皇帝”的来历和秦朝的三公 皇帝制度:首创于秦始皇。特征: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③皇位世袭。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秦朝的三公:中央设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副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5、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 郡是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是县令或县长。官吏都由皇帝任免。 意义: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各地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6.认识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加强和巩固。(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3)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对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4)加强对社会的控制,易激化阶级矛盾。 7、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汉朝时,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郡县(郡县制)、封国(分封制)并存。 8.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内容: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由朝廷任命,还有“宣政院”、“腹里”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 意义: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9.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1)内容:唐朝中央设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部。 (2)评价: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代基本沿用。 10、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新增) (1)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2)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 (3)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11.理解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①夏商周时期,主要是世官制(世袭); ②汉朝的察举制(孝廉),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③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门第); ④隋唐至清末的科举制度(读书考试):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意义: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2)标准的变化:世官制(血缘)、察举制(门第、出身)、科举制(考试成绩)。 12.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明太祖废丞相,权归六部,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2)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宰相内阁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13.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 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14.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严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妨碍了社会进步,导致中国落伍于世界。 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 1.了解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