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主题班会--一个都不能少.ppt

发布:2017-04-10约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主题班会 初一二班 刘群英 大家认识他吗?有人知道他风光背后的故事吗? 成龙,1954年4月7日生于香港太平山,祖籍山东,大中华区影坛巨星和国际功夫电影巨星,在华人世界享有极高声望与影响。他与周星驰、周润发并称“双周一成”,意为香港电影的票房保证。多次获得香港金像奖的最佳动作设计名誉称号。成龙以功夫片著称,曾经多次打破香港电影票房纪录,其主演的电影全球总票房已经超过200亿元,为华人演员之首。成龙的成名作是功夫喜剧《醉拳》;1994年由他主演的《红番区》在美国公映后反响强烈,使其成功打入美国好莱坞;《尖峰时刻》系列电影亦获得极高的票房,并奠定其国际电影巨星的地位。 每天大清早五时便起床练功,练至晚上十二点止。早上练各种功,练压腿的时候倒可以睡点觉,几乎所有人都是架着腿睡觉的。吃过饭,就练声调嗓或读书,读书时间,打盹时间。每天这样过着有规律的生活,每月等派救济品时,几十个孩子聚在一起,等红十字会的人来送救济品,当中有白米,奶粉,食品等等。孩子们排半天队等待分配给自己的食物,平常他们吃的饭,是大锅饭。烧饭就由女孩子轮流负责,饭是够吃,至于配菜,就得用抢的。 成龙在小时候的艺名是元楼,凭着一副身手,他们住在荔园游乐场,长期表演京剧,他们几个人,一出戏里什么都做,像孙悟空大闹盘丝洞。他们一会儿是妖女蜘蛛精,一会儿是孙悟空用手变的小猴,一会儿是天兵天将,总之,幕后换装穿衣忙,幕前武打忙。此外,片场本是他们经常出入的地方,小时候,演些童角,临时演员之类,所以成龙很早就出道,成了真正的功夫良才。 经过成龙的不懈的努力,终于成名,成为国际巨星,在这里,他永不言弃,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才能有今天的成就。 知道她是谁吗? 奥运会世界冠军----邓亚萍 邓亚萍,河南郑州人,前中国女子乒乓球队运动员,1983年入河南省队,1988年被选入国家队,1997年退役后进修个人学业;其运动生涯中,获得过18个世界冠军,连续2届4次奥运会冠军,邓亚萍是第一个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球手,曾获得4枚奥运金牌,被誉为“乒乓皇后”,是乒坛里名副其实的“小个子巨人”。邓亚萍与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忘年之交的故事曾被传为佳话!2001年北京申奥团成员之一,北京申奥形象大使;2009年4月16日,就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2010年9月26日,邓亚萍任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兼人民搜索网络股份公司总经理。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诺丁汉大学,剑桥大学 看到这里,大家有什么想法? 他们都是经历了这么多艰难困苦,还是要读书,还这么努力的读书,而你们,在这最好的读书年龄,最适合学习的年龄,是不是要更加珍惜? 于丹老师给曾经在一个讲座中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徒弟问他的师傅一碗米能有多大价值。师傅若有所思地说:因人而异。把这碗米交给一个家庭主妇,加点水,上锅蒸个十几分钟,出来一碗米饭,这是一块钱的价值;在一个有点经济头脑的小商人手里,他把它泡一泡、发一发,分四五堆,用粽叶包起来做成四、五个粽子,就是四五块钱的价值。同样一碗米如果交给一个大商人,他加入酒曲、加热、发酵,出来一小瓶酒,这个酒可能值二三十块钱的价值。所以一碗米的价值是因人而异,人生的价值也因人而异,上大学对我们每个人而言也是不同的。 众所周知,上大学学生能学到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依靠和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寻求就业,并逐步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以目前中国的实际,上大学,获得大学文凭,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没有大学文凭,对许多职业便只能徒唤奈何而无从入内。 有华人“福尔摩斯”之称的李昌钰在谈到上大学的重要性时曾说:“人生就像搭乘火车,经过大学的训练等于取得进站的月台票,然后才能确定最后上哪一班火车,但并不是大学毕业就能保证你事业成功。走哪一个方向,今后的发展,都需要自己来决定,但你假如没有大学的教育,那你连上车的机会都没有了。”从这一点上说,上大学是谋职、谋生的需要。此其一。鲁迅先生有言:“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此绝对是至理名言。 人为万物之灵,理应具有更高的追求。在生存、温饱之后,求得是个人素质的持续发展和完善,即求得内心生活的丰富,也就是智慧、情感和道德的丰富。 大学时代在个人成长中所起的作用 1、人脉的拓展:应该说高中和大学时代的朋友,友情最真,没有那么多利益关系。 2、专业技能:这个我个人认为现在的情况,80%的专业和学校都不能学到,当然也有学生自身原因。但是还是有一些可以学到。 3、拓展眼界:对于2,3线城市的孩子来说,去沿海一线大城市可以增广见闻,一个人的眼界决定一个人的未来~ 4、社交能力提升: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