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史料概括-史料、史观与史论研习专项训练.doc
专项训练三史料概括
一、概括方法
概括的程序
从归纳过程来看,一段史料一般要经历三个过程:从局部到整体、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要运用两种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在概括的过程中,第一个环节至关重要,要揭示纷繁复杂的历史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用简洁、精确的语言进行全面的概括。后面两个环节分别从整体观照局部,修正对局部信息的理解;从局部观照整体,完善此前的概括。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就可以实现认知上的螺旋式上升,从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随着概括能力的提高,后两个环节可以直接删减。
在材料题中,每段史料或每组史料有一个主旨,每则材料均有一个中心,整组材料就是由这个中心观点整合起来。把握了材料主旨,意味着了解了每则材料在整个材料中的地位,进而更能理解每则材料信息的确切含义。
典型考题
【典题1】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简析】这道题综合考查了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概括的过程:
1.局部。这一环节需要提取有效信息。这段材料的有效信息有:湖北省政府土地改革的背景是抗日战争,内容是“减租”,实施效果是“有一定成效”,土地改革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认可。
2.整体。从局部到整体,要求对材料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归纳出材料主旨。在分析信息关系的时候要注意表示转折意义的“但”,表示转折意义的复句往往强调后者,因而在概括的时候需要分清主次。该学着通过转折关系表达自己对国民党中央的态度表示遗憾。这句话可以概括为:“国民党中央对湖北省土地改革的举措未表示肯定。”
第三、四个环节分别是从整体到局部和从局部到整体相互观照,发现该概括基本准确概括了史料的主旨,故这两个环节可以省略。
根据如上概括,再要进行推理就容易多了。A项错误,未肯定并不意味着支持;B项错误,未肯定不等于阻止,因为还存在未置可否,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C项偷换概念,国民党中央未肯定这次改革,并不意味着没有能力阻止。国民党中央未肯定土地改革,表明它的态度,它希望维持生产关系的现状,因而D的表述正确,故选D。
三、沙场点兵
一、选择题
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
2.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记载“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由此可知
A.重商已成为明清时期社会共识
B.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儒家思想在当时失去正统地位
D.明清时期商人地位远远高于儒生
3.晚晴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曾说:“舍富强之本图,而怀欲速之心以急责之海上,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据此判断郭嵩焘批判的派别及理由是
A.顽固派,抵制学习西方
B.洋务派,治国方略上坚持“中体西用”
C.维新派,坚持与西方商战
D.革命派,要求武力推翻清政府
4.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
B.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
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
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
5.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
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6.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7.1939年1月,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指出:“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