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14-11)专题十一区域特征分析差异比较及地理信息技术.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2015届高考地理 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十一 区域特征分析、差异比较及地理信息技术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地理分界线一般位于地理要素或地理综合特征变化梯度最大的带段(下图)。影响图中三条地理分界线走向基本一致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太阳辐射
C.降水 D.人类生活方式
解析:按照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季风区降水量在400 mm以上为湿润区和半湿润区,而非季风区降水量在400 mm以下,为干旱和半干旱区;非季风区降水少,河流少、水量少,因其难以流到大海而成为内流河,故非季风大致与内流区一致。影响图中三条地理分界线走向基本一致的主要因素是降水。
答案:C
读以下世界两区域局部图,完成2~3题。
2.甲、乙两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都位于板块内部,地壳运动不活跃
B.都有较广的草原景观,a、b两地气候均有雨热同期的特点
C.都有大量煤炭、石油和金属矿的生产和出口
D.都有大牧场放牧业和大量粮食出口
3.甲国的a城市和乙国的b城市 ( )
A.都为地中海气候
B.雨季出现时间不同
C.沿岸洋流均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D.分别是港口及矿业城市
解析:第2题,根据图示经纬度范围和海陆轮廓,可以判定甲是南非,乙是澳大利亚。南非位于非洲板块内部,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洋板块内部,地壳运动都不活跃。两国石油资源都不丰富,南非没有大量粮食出口。第3题,a是开普敦,港口城市,沿岸有本格拉寒流经过,属于地中海气候,降水出现在南半球的冬季。b是悉尼,澳大利亚最大港口城市,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经过,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出现在南半球的夏季。
答案:2.A 3.B
4.(2014·肇庆市高三期末)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构成具有地域差异,我国南方的不可回收无机物(煤灰等)远低于北方,而不可回收有机物(菜叶等)远高于北方。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土壤 D.植被
解析:北方冬季气温低,需要燃煤取暖,产生大量煤灰等;南方水热条件好,蔬菜种类多、产量大,产生的菜叶等生活垃圾多。
答案:A
5.(2014·深圳市二模)气候变暖使北极地区比北半球其他地区升温幅度更大,最主要原因是( )
A.臭氧层变薄 B.地表反射率减小
C.极地高气压增强 D.海平面上升
解析:由于气候变暖使北极地区的冰雪融化,地表反射率降低,地面获得热量增多,其增温幅度较大。选项B正确。
答案:B
6.(2014·深圳市考前模拟)干物质是指有机质在60 ℃~90 ℃的恒温下,充分干燥,余下的有机物的重量,是衡量植物有机物积累、营养成分多寡的一个重要指标。读下图高原和平原冬小麦生长期内干物质累积曲线图,图中信息显示,高原地区冬小麦收获时的干物质量大于平原地区,对这种结果影响较小的是( )
A.热量充足 B.光照强
C.昼夜温差大 D.生长期长
解析:青藏高原的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积累的养分多,气温较低,作物成熟需要的生长期长,所以积累的干物质量大于平原地区。山东的平原地区比青藏高原的热量充足,干物质积累量却小于青藏高原,说明热量影响较小。
答案:A
7.(2014·深圳市考前模拟)我国曾经著名的“三大荒”(见下图),如今已经变成了“三大仓”:“北大荒”变成粮仓,“西大荒”变成棉仓,“南大荒”成为橡胶林和热带经济作物仓。下列有关“三大荒”描述正确的是( )
A.“北大荒”农业发展主要的制约因素是光照
B.“北大仓”主要的粮食作物是玉米和冬小麦
C.“南大荒”橡胶、热带经济作物种植的主导因素是水分
D.“西大荒”棉花生产主要的气候优势是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解析:“北大荒”纬度高,气温低,农业发展主要的制约因素是热量,不是光照,A错;“北大仓”主要的粮食作物是玉米和春小麦,B错;“南大荒”位于南部沿海地区,橡胶、热带经济作物种植的主导因素是热量,C错;“西大荒”棉花生产主要的气候优势是降水少,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积累,D对。
答案:D
8.(2014·东莞市调研)2013年9月“天兔”台风登陆广东沿海,对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为减少损失,有必要提前发布预警信息。下列技术手段中,模拟预测台风移动轨迹效率最高的是( )
A.GIS B.GPS
C.RS D.手工绘图
解析:模拟预测台风移动轨迹,是在获取了现实的RS图像的情况下,通过GIS进行分析,做出的推理。手工绘图效率和准确度都太低。
答案:A
9.(2014·肇庆市二模)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城市地铁规划时,最关键的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