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教学案例分析.docx
?一、教学背景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通过回忆作者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人情风貌,倡导人们要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
本次教学的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对于散文这种文体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对于文中所蕴含的深沉情感以及作者通过平凡琐事传达出的社会意义,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品味文中平实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老王的善良品质,体会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关爱,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树立平等、关爱他人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老王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真挚的情感。
-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
-深入领会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理解作者对老王这类不幸者的同情与尊重背后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意义。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关注他人,培养善良、平等、博爱的精神品质。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基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逐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人物形象和主题。
3.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处境,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展示一些社会底层人物的图片,如清洁工、拾荒者、三轮车夫等,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许身份卑微,或许生活困苦,但他们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你们有没有关注过他们的生活?对他们了解多少?
2.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从而引出课题《老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1.简要介绍作者杨绛:杨绛是中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她的作品以平实、细腻的文风著称。其代表作有小说《洗澡》,散文集《干校六记》等。她与丈夫钱钟书都是文学界的杰出人物。
2.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84年,当时作者杨绛的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瑗都身患重病,她自己也在经历着生活的种种波折。老王是作者家的一位车夫,与他们一家相识多年,在艰难的岁月里,老王与作者一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了解这些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人物的情感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文章围绕老王写了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文章围绕老王写了三件事,一是老王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二是送作者丈夫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三是临死前给作者送香油和鸡蛋。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4段)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包括职业、生理缺陷等;第二部分(第5-末段),按时间顺序,叙述与老王交往的几件事;第三部分(结尾),作者对老王的怀念与感慨。
(四)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
1.小组合作探究:从文中找出描写老王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分析老王的人物形象。
例如: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
通过这段外貌描写,展现了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