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产素的临床应用wjq.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主要内容 催产素的生理和药理 催产素引产合适剂量 催产素引产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催产素引产的并发症 前 言 催产素(Oxytocin) 现代产科医生应用最广泛 不合理、不正确应用危害性(母、婴) 是美国 FDA(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批准的、唯一可用于胎儿存活引产的子宫收缩剂 …… 完全了解药代动力学、临床作用的必要性 历史背景 1906年 Dale SH 发现 iv 垂体后叶提取物可引起妊娠猫子宫收缩 1909年 Bell WB 用垂体后叶素治疗剖宫产妇女子宫收缩乏力 1911年 Hofbauer J 用垂体后叶素治疗滞产 1915年 Gaines WL 发现刺激乳房可反射性分泌垂体后叶素 1927年 Hofbauer J 用垂体后叶素引产 1928年 du Vigneaud V 鉴定了垂体后叶素 1948年 Theobald 首先报道 VD 垂体后叶素用于引产 1953年 du Vigneaud 明确了催产素氨基酸序列 1955年 du Vigneaud获诺贝尔奖 一、催产素生理 催产素的产生 下丘脑视上核及室旁核 N 细胞合成→ 垂体后叶贮存、释放(喷射、搏动) 是一种九肽激素 谷—门冬—半胱—脯—亮—甘 │ │ 异亮—酪—半胱 催产素的代谢 非结合形式存在于循环 代谢:肾脏、肝脏 催产素酶(酪—半胱链)迅速降解:胎盘合体滋养细胞产生 妊娠:催产素酶活性增加 → 催产素清除率上升 血浆中催产素半衰期:5-17 min 各种刺激调节释放:乳房、下生殖道感觉、宫颈 扩张、雌激素(孕酮无) 催产素对子宫收缩作用 直接 —— 收缩 间接 —— 刺激蜕膜花生四烯酸、 PGF2α 产生和释放→子宫收缩. PGF2α又增加催产素敏感性→子 宫收缩 催产素另一作用 直接血管和平滑肌松弛 表现:大剂量催产素 iv → 低血压、 冠脉灌注下降、心搏停止 (尤其在麻醉状态下). 抗利尿作用:1%. 过量 VD 可致水中毒 孕期妇女体内催产素情况 外周血水平比非孕期轻度增加、程度不一(“脉冲”式释放) 孕晚期 ≈ 第一产程 第二产程、第三产程达高峰 第一产程:外周血浓度≈VD .4-6mU/min 自发宫缩中有胎儿组织产生(脐 A.V 测定) 孕期妇女子宫对催产素敏感性 对催产素反应性开始于 20W 反应性快速增加于 30W 达高峰于足月 敏感性≈平滑肌、蜕膜催产素受体一致 受体水平达高峰 —— 生产发动时(300倍 于非孕) 受体水平稀少 —— 宫颈 子宫肌对催产素敏感性 ≠ 宫颈口扩张 催产素与分娩 分娩发动和进展过程中催产素的生理过程是复杂而且不全理解。但不管怎么样,催产素在分娩中起关键作用,这是清楚的。 催产素刺激富含受体的平滑肌收缩 催产素刺激蜕膜前列腺素释放,进一步增加 收缩 催产素对平滑肌敏感性部分与雌、孕激素水 平有关 催产素对平滑肌催产素受体水平有调节功能 二、持续 VD.催产素药代动力学 催产素半衰期短 肌注、鼻腔内、口腔给药是可以的 存活胎儿的引产 —— 持续 VD 催产素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起始:4-6 mU/min (2.5 U/500mL、5 mU/mL) Amico et al: 达恒定浓度为 VD.40 min Crall et al: 观察 VD.催产素 120 min 子宫活性快速增加——最初10min 子宫活性达平台期——VD.40min Seitchik et al: VD.催产素 6 mU/min 95% 出现 宫口扩张 Blakemore et al: 最大剂量 —— 8.6± 4.7mU/min 三、持续 VD 催产素引产适应证 妊高征 胎膜早破 绒(毛)羊膜炎 预见胎儿有危险: IUGR、过期、溶血、 胎盘功能不良 母体因素: 糖尿病、肾脏病、心脏病、 慢性肺疾病 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