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体治理技(改)20160514.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岸坡生境修复技术 岸坡生境修复工程设计需确定生态护岸工程的设计要求、稳定计算、结构型式等内容,并应满足相关规范的规定。 生态护岸设计应满足结构材料的自然性、结构的软质化及岸坡自然形态的保持等要求; 生态护岸工程结构设计除满足生态效果的设计要求外,尚应满足护岸设计的稳定安全要求; 生态护岸应按持久状况、短暂状况和偶然(地震)状况设计; 护岸结构型式应根据河道断面型式、沿线岸坡挡土高度、工程地质等自然条件、施工条件等环境条件来设计。 【黑臭水体治理技术简介】 生态护岸构造形式 仿自然护坡的斜坡式或阶梯式结构型式示意图 抛石防护的斜坡式结构型式示意图 植草砌块、生态混凝土、石笼基床等阶梯式结构型式示意图 综合式护岸结构示意图 【黑臭水体治理技术简介】 岸坡带植被修复设计 (2)植物栽种时间 (3)水生植物的栽种水深 (1)原则 一般陆生植物、球宿根植物的最佳种植时间为植物休眠期。 水生湿地植物种植的最佳时间一般是春夏或初夏, 耐水性差的种类宜在生长期种植,耐寒性强的种类一般可在休眠期种 低温或高海拔地区宜在生长期种植 芦苇 香蒲 水葱 菖蒲 旱伞草梭鱼草 水深80-110cm 水深50-80cm 水深110cm 水深20-50cm 水深20cm 荷花 荷花 芦苇 芦苇 香蒲 水葱 适宜生长的植物较多 生态学原则 景观性原则 亲水性原则 【黑臭水体治理技术简介】 08 河道生态多样性修复技术 水生植物群落多样性修复技术 水生动物群落多样性修复技术 【黑臭水体治理技术简介】 水生植物群落多样性修复技术 (1)适用范围 流速缓慢 河岸带缓坡 水深1m 岸线复杂性高 (2)设计要求 设计以挺水植被为主、沉水植被为辅,结合少量漂浮植被的全系列生态系统修复模式。 挺水植物选择河流所在区域常见植物,种植面积占2km河流岸带恢复区的水面20%,以2-10丛/m2密度种植; 沉水植物选择不同季相的种类来恢复疏浚后的河流生态系统,约占恢复河段水面的10%,以30-100株/m2的密度种植 【黑臭水体治理技术简介】 水生动物群落多样性修复技术 (1)适用范围 流速缓慢 河岸带缓坡 水深1m 岸线复杂性高 (2)设计要求 当水体沉水植物生态修复和多样性恢复后,开展水系现存物种调查,首先选择修复水生昆虫、螺类、贝类、杂食性虾类和小型杂食性蟹类;待群落稳定后,引入本地肉食性的凶猛鱼类。 底栖动物选择河流所在区域常见动物,投放面积占2km河流岸带恢复区的水面10%,动物选择不同季相的种类,水生昆虫、螺类、贝类一般以50~100个/m2,杂食性虾类和小型杂食性蟹类以5~30个/m3的密度投放。 【黑臭水体治理技术简介】 (5)其它 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区域限磷或提高污水总磷排放标准。 人工控制藻类生长,物理控制技术有藻类直接收集和紫外线杀藻等,化学控制技术包括投加无机或有机抑(杀)藻剂,生物控制技术包括种植抑藻水生植物或投放食藻鱼类等。 彻底清除沿河垃圾,严控有色有味污染源的直排,构建岸边绿化带 【黑臭水体治理技术简介】 (1)超磁透析保护+原位生态修复 利用高效物化分离与原位生态修复方法相结合,超磁透析保护结合原位生态修复,高效水质净化。 提高降解能力和占地面积限制的不足,短期见效快,长期易保持。 超磁分离水体净化技术,把不带磁性的污染物赋予磁性,然后通过超磁分离设备进行固液分离,使水体净化。 【黑臭水体治理技术简介 2.4 一些黑臭水体治理新技术简介 (2)超磁分离+组装式接触氧化 “超磁分离+组装式接触氧化”复合技术工艺是针对于黑臭地表水净化的技术工艺。超磁分离可高效削减黑臭水体中的悬浮物、TP、COD等污染负荷,与组装式的接触氧化技术相结合,去除氨氮等污染物,短时间内提升河湖水质。 占地面积小、可移动性、可现场组装拆卸、无需复杂土建、易操作管理、自动化程度高等优势,适于城市黑臭河道土地资源匮乏,需求紧迫的地区。 超磁分离 组装式接触氧化 黑臭河道污水 出水 【黑臭水体治理技术简介】 SMBR分散点源一元化处理技术装备是一种集膜生物反应器(MBR)和序批式活性污泥技术(SBR)于一体的撬装式污水处理技术装备。 可根据需求设计为地埋、半地埋、地面3种设备结构形式。 可根据河湖黑臭点源进出水水质不同需求适当添加预处理工艺环节。 可实现河湖黑臭污水的高效净化,在适当投资运行成本的条件下,达到河湖景观回用的标准。 (3)SMBR分散点源一元化处理技术 ——工艺流程图 【黑臭水体治理技术简介】 (4)微生物菌剂 以多孔性材料为培养基的载体化微生物,兼具好氧,厌氧通用的特征。改善底质,实现生物清淤;降低N,P,水质净化及底泥改良。 EPSB工程菌直投技术, 优点:只需播撒,净化时间长,后期无需管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