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麻醉病人的护理 外科护理学.ppt

发布:2017-11-10约9.11千字共10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常用药物 普鲁卡因或丁卡因 使用时用5%葡萄糖溶液或脑脊液溶化,比重高于脑脊液,称为重比重液 用蒸馏水溶化时,比重低于脑脊液,称为轻比重液 测平面及血压 蛛网膜下腔阻滞 * 麻醉配合 安置体位 腰麻病人的体位 * 麻醉体位 要求病人两手抱膝,大腿贴近腹壁,头尽量向胸部屈曲,使腰背部向后弓成弧形,棘突间隙张开,便于穿刺,同时背部与平面垂直,平齐手术台边沿。 但在临床实际操作中,要想摆到这么理想的体位很难,巡回护士有时需一手抱病人的颈部,一手固定病人的双膝而且还要反复多次指点解释,病人配合上存在难度,巡回护士也增加了工作强度。 故而最好能在术前进行体位的摆放练习。 * 穿刺点 麻醉配合 一般穿刺点选择 3、4腰椎(L3-L4)或 4、5腰椎(L4-L5)间隙 腰麻病人的体位 * * * 穿刺部位 皮肤、皮下组织、 棘上、棘间、黄韧带(第一落空感) 硬脊膜、蛛网膜(第二落空感,有脑脊液流出) * 成功标志 * 蛛网膜下腔阻滞病人的护理措施 麻醉配合: 协助麻醉师帮助病人摆好体位,取低头、弓腰、 抱膝姿势,使棘突间隙张开以利穿刺; 注药后根据手术需要,在5-10分钟内改变病人体 位以调节麻醉平面 麻醉后极短的时间内,病人感觉消失,其顺序为: 脚趾、足部、大腿、最后为腹部麻痹,而感觉恢复 的顺序正好相反。 * 腰麻期间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恶心呕吐 血压下降 心率减慢 呼吸抑制 原因:麻醉区域交感神经阻滞, 迷走神经兴奋,内脏牵拉。 处理:遵医嘱扩容,使用升压药 原因:麻醉平面过高,局麻药浓度 偏高,用量偏大,抑制呼吸肌。 表现:胸闷气短,咳嗽、说话无力。 处理:给氧、气管插管、辅助呼吸 原因:内脏牵拉、呕吐中枢缺氧、 迷走神经兴奋、麻药副作用 处理:放低上身,头偏向一侧, 防误吸,必要时给予甲氧 氯普胺10mg静脉注射。 * 麻醉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头痛 尿潴留 偶有颅神经麻痹、粘连性蛛网膜炎、马尾丛综合征、化脓性脑脊膜炎等 原因? 处理? 预防? 麻醉后去枕平卧6~8小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 腰麻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头痛 时间:多发生在麻醉后1-3d,亦可发生在穿刺后6-12h。 特点:为坐、立及抬头时加剧,平卧时减轻。 性质:多为钝痛或搏动性疼痛。 部位:常位于枕部、顶部或颞部。 原因:脑膜刺激性头痛、血管扩张性头痛。 处理:选择细针,避免反复穿刺; 选择高纯度麻药,麻药浓度不宜过高; 术中适当补液; 腰麻后去枕平卧6~8h; 应用止痛药; 针刺大阳、印堂、风池等; 硬脊膜外腔注射等渗盐水15~30ml。 * 腰麻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尿潴留 原因:主要为支配膀胱的脊神经功能恢复较晚, 或因肛门、会阴部手术疼痛引起骶神经功 能恢较晚。 处理:改变体位;诱导排尿;下腹热敷; 针刺气海、关元、三阴交、中极等穴位; 无菌导尿。 * 硬膜外阻滞麻醉 定义: 是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腔,作用于 脊神经根,阻滞部分脊神经的传导 受到的麻醉方法。 方法:单次法和连续法 * 硬膜外麻醉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硬膜外麻醉平面是节段性的,适 用范围较广,最常用于横膈以下 的各种腹部、腰部和下肢手术, 且不受手术时间的限制。还用于 颈部、上肢和胸壁手术,但麻醉 操作和管理技术都较复杂,采用 时要慎重。 禁忌证:同腰麻。 * 常用药物和注射方法 常用药物:利多卡因、丁卡因、布比卡因、 罗哌卡因等。 注入试验量后,观察5~10分钟,追加全量,称为初量。初量作用将消失时,再注入第二次量,为初量的1/2~2/3。 * 气管插管 * * 脱下颌法 * 经口气管插管术 * 经鼻腔明视气管插管 * 气源 流量计 蒸发器 贮气囊 呼吸管 呼吸活瓣 CO2吸收器 * 麻醉机的结构 * (二)静脉麻醉(intravenous anesthesia ) 是一种将静脉麻醉药注入病人静脉内,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 * 常用的静脉麻醉药 巴比妥类:硫喷妥钠-呼吸中枢选择性抑制, 激发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