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奇妙的剪纸.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课时??奇妙的剪纸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63页:奇妙的剪纸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培养在实际生活中的创造性,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2.通过参与创作,合作交流,启迪灵感,感受生活。
3.通过欣赏剪纸作品,感受古今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创作美丽的图案。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实物投影、剪纸作品,剪刀,彩色纸片
教学过程:
一、作品赏析
1.谈话:
2.展示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的剪纸作品。
3.提问:你最喜欢哪一幅剪纸?学生对喜爱的作品进行谈话交流
4.教师对部分作品进行解说(主要针对古老的吉祥图案)。
剪纸艺术是生活化的艺术,尤其体现在古代。剪纸都应用于生活的哪些方面?(服装、瓷器、皮影、居家装饰等)
(组织活动时,教师可以把右边的图案连同师生在课前共同搜集的剪纸作品(或作品图案)先集中展示出来,边欣赏边找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同时,相机介绍剪纸艺术及其在我国民间流行的情况。当学生产生亲手试一试的欲望时,在组织剪纸的活动。活动中要提醒学生使用工具时应注意安全。)
二、作品分类
1.观察分析。
(1)谈话:今天,大家一起看到了这么多的剪纸作品,在民间艺人的创作中,这些剪纸是分不同种类的。那么你们能进行分类吗?
(2)小组讨论。
(学生的分类只要合理就予以肯定。比如:分为人物、动物、花草、文字等类别或以颜色分类。)
(3)小结。
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从创作内容上看可以分为这几类,我们还可以从创作的方法进行分类。比如有的剪纸图案是由一组或几组完全相同的图案组合而成的,大家来看看有哪些。
(4)学生从作品中找出部分符合要求的剪纸图案。
2.研究方法。
(1)引导观察:你们再来看现在这些作品,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当学生回答是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请其他同学进行对折检验。)
(2)教师拿出其中以一次对折形式剪成的枫叶图案。
提问:这张剪纸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是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将其对折重合展示给学生看。
(3)提问:这样漂亮的图案,你们知道是怎样剪成的吗?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展示,发现这个作品是对折后画样剪成的。
(4)谈话:大家今天想不想做一名巧手小艺人,用剪刀来创作漂亮的图案?
组织学生拿出工具:剪刀和几张纸片。
三、作品创作
1.尝试创作。(一次对折剪纸)
(1)出示枫叶图案。演示对折后的形状,然后演示未剪的正方形对折纸样摞在一起进行比较.
①提问:大家请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根据对比回答出剪去多余的部分,教师按学生的要求完成剪纸,将其贴在黑板上。
③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制作。
一次对折一沿外边画轮廓线一剪去轮廓线以外的部分。同桌进行交流、评析,将优秀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2)引导:为什么有的同学剪出的图案漂亮,而有的同学稍有不足呢?大家能否谈谈自己的看法?
(3)小结:①对折要整齐,②画样要美观,③用剪要稳当。
2.二次创作。
(1)出示课本第62页下方的剪纸步骤。
①提出要求:请同学拿出一张正方形纸片,按照书上的顺序动手试一试,看谁做得好。
②完成较好的学生帮助其他同学。
③组内学生进行交流,选出优秀作品贴在黑板上。
过渡提问:还有其他的折法进行剪纸吗?(学生可能会提出沿对角线折或两次对折)
(2)出示课本第63页沿对角线折法。
①学生完成作品。
②展示后谈话:我们还可以怎样折?还可以折成几折来剪?
③引导:我们通过学习剪纸,发现了很多方法,但基本都是每次只剪出一幅图案。想一想,能不能一次剪出多幅图案呢?
①学生按顺序完成。
②将优秀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评。
3.独立创作。
(1)谈话:剪纸的分类大体可以分成三大类。
第一类——阳刻,就是剪去轮廓线之外的空白部分,保留轮廓线;
第二类——阴刻,就是剪去轮廓线保留其他部分;
第三类——阴阳混刻。
(2)要求:可以用对折的形式创作,也可以不用对折进行创作。对纸张的样式也不受限制。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幅或两幅作品。
(3)学生创作。
(4)展评作品。
(第二段活动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给出的剪纸步骤与方法先模仿着剪一剪,交流剪的方法,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第二层次: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剪一剪。
第三层次:先设计或根据指定的要求剪。如,剪出的图案必须是轴对称图形,或剪出某种小动物等。最后再组织交流和展示个人的作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全课总结
1.启发:同学们的作品样式繁多,都很美观,这些作品与我们以往完成的作品有什么区别吗?
(教师指导学生发现规律:凡是对折后完成的剪纸作品,都是轴对称图形,不对折而完成的图形却不是。)
2.?引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折痕就是图形(图案)的对称轴,折痕的两侧是能够完全重合的。
板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