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PPT.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
目录知人论世诗词内容诗词赏析诗人轶事
目录第一章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5) 中国宋代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为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
目录李清照小时候就一直跟随在父母身边,受文化环境熏陶,耳濡目染。她的智商和领悟能力都非常强,从小就聪明过人,被前辈夸奖,说她小小年纪就能和大人一样,苏轼也非常看重这个小姑娘,觉得她有慧根。在朱弁《风月堂诗话》上都称赞过李清照才高博学。李清照小时候和父亲一起在汴京生活,住的地方是清净优雅,生活品质是典雅高贵。她生活在天子脚下,看遍了城市的繁华。年轻成名
目录赵明诚走了,清风徐来,李清照倚着窗边,一手搭着栏杆,一手握着一壶酒,迷离地看着这荒凉僻静的庭院。以往每个有星星的夜里,他们都会坐在石椅上看漫天星辰,把酒言欢。如今,石椅上竟长满了青苔,而她只能迎风对酌,偌大的院子里只有李清照和孤影。中年丧夫
历代评价胡适:李易安乃是宋代的一个女文豪,名清照,号易安居干。……李清照少年时即负文学的盛名,她的词更是传诵一时的。她的词可惜现存的不多,(有王氏四印斋刻本),但我们知道她是最会做白话词的。吕思勉:北宋女词人,则有李易安。……夫妇皆擅学问,长诗文,精金石,诚一代之才媛也。易安诗笔稍弱,词则极婉秀,且亦妙解音律,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者,实倚声之正宗,非徒以闺阁见称也。
文学成就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目录第二章诗词内容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诗词原文宋·李清照
诗词注释一剪梅,词牌名,又名“一枝花”“腊前梅”“腊梅香”“腊梅春”“玉簟秋”“醉中”等。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兰舟:这里指小船。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诗词翻译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目录第三章诗词赏析
创作背景这篇创作背景介绍的是一首词的创作时间和争议性。这首词的题目为《一剪梅》。它被认为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作。然而,关于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和创作背景并没有达成共识。 有人引用元代伊世珍所写的《琅嬛记》的外传,认为这首词是李清照在送别易安时所作。但是,对此说法持怀疑态度的学者指出,《琅嬛记》本身就是一本伪书,所以不能把其中的内容作为可靠的依据。而且,对于《外传》的来源和真实性也存在疑问。 本文作者认为,更重要的是应该从词句本身入手,探究其内容和背景。
诗句赏析“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
诗句赏析“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
诗句赏析“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