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设计资料.docx
地理教学设计资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掌握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
能够描述某一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并能分析其形成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地图、分析图表、讨论案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法、综合分析法等地理学习方法,深入探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二、教学内容
1.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介绍地球上的经纬网,让学生学会通过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并理解经纬度位置对地区气候、昼夜长短等方面的影响。
海陆位置:分析不同海陆位置对气候、降水、交通等方面的作用,如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在气候和经济发展上的差异。
2.地形
地形类型:讲解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地形类型的特征,通过图片、模型等直观展示。
地形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例如山地阻挡气流形成地形雨,影响河流的流向和流速,制约交通线路的布局等。
3.气候
气候要素:包括气温和降水,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如纬度、海陆位置、地形等。
气候类型:介绍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通过绘制气候类型分布图加深学生记忆。
4.河流
河流的水系特征:如河流的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分布等。
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流量、水位、含沙量、结冰期等,分析其与地形、气候等要素的关系。
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提供水源、发展航运、灌溉、发电等,同时也可能带来洪水等灾害。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运用地理图表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如地形与气候、气候与河流之间的复杂关系。
能够准确分析某一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形成的原因,并进行综合评价。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原理,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
2.直观演示法:运用地图、图片、视频、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和现象。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一些地理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地理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展示一张世界地图,提问学生:从这张地图上,你们能看到哪些地理事物?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自然地理要素,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
(二)地理位置(10分钟)
1.讲解经纬网的概念和作用,通过在黑板上绘制简单的经纬网图,让学生了解如何确定经纬度。
2.举例说明经纬度位置对地区气候、昼夜长短的影响,如赤道地区终年高温多雨,极地地区终年寒冷干燥;不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3.展示不同海陆位置的地区图片,分析海陆位置对气候、降水、交通等方面的影响,如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沿海地区交通便利,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等。
(三)地形(15分钟)
1.利用地形模型和图片,向学生介绍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地形类型的特征,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地形的形态。
2.结合地图,分析地形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例如,山地阻挡气流,在迎风坡形成降水,背风坡形成焚风效应;山地影响河流的流向,使河流从高处向低处流;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交通线路密集,而山地地区交通线路往往沿山谷或河谷分布。
3.组织学生讨论:在山区修建交通线路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四)气候(20分钟)
1.讲解气候要素气温和降水,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如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2.介绍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通过绘制气候类型分布图,帮助学生记忆。例如,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赤道附近,终年高温多雨,是由于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中纬度大陆西岸,终年温和多雨,是因为受西风带和暖流的影响。
3.展示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让学生分析判断气候类型,并说明判断依据。
4.引导学生思考: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会产生哪些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五)河流(15分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