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3第十三章 移植免疫(定稿).ppt

发布:2017-05-27约6.1千字共3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三章 移植免疫 13.1 移植免疫 移植:将一个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移到另一个体或自体组织不同部位。 供体:提供器官的个体; 受体:接受移植器官的个体; 移植物:被移植的组织器官。 分类:(根据供、受者间遗传背景的差异) 1.自体移植 2. 同种同基因移植 3.同种异基因移植:最常见 4. 异种移植。 移植排斥:Rejection 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主要是受者T细胞介导的针 对同种异型抗原的免疫应答。 移植的种类 同种异型移植免疫应答规律 本质——受者T细胞识别移植物表面同种异型抗原而发 生的免疫应答 小鼠皮肤移植实验: ? A → A - A → B + 区别“自己”与“非己” ? A → [B] ++ 记忆性 ? C → [B] + 特异性 ? A → B‘ ++ 淋巴细胞可转移性 ? A → D - T介导 ?[B] 接受过首次移植的受者,B‘ 输入了[B]的T, D T细胞缺陷的裸鼠 13.2 移植排斥的机制 13.2.1 移植排斥的遗传学基础   移植抗原—— (一)主要是共显性表达于移植物细胞表面MHC分子(移植成功几率与 MHC分 子一致性呈正比)。 (二)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如:某些纯系小鼠中,雄鼠移植到雄鼠,或从雌鼠移植到雄鼠的移植物不会受到排斥,但雄性小鼠的移植物在同系雌鼠中有相当高的排斥发生率。 所以,Y染色体可以编码一种决定组织相容性的抗原,即H-Y抗原,属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三)其他参与排斥反应的抗原 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ABO血型抗原。 组织特异性抗原:特异性地表达于某一器官、组织或细胞表面的抗原。 13.2.2 移植排斥的免疫学基础 (一)细胞免疫在移植排斥中的作用 过路白细胞:指供者组织或血管内的白细胞,主要是APC(DC和Mφ),可将供者组织相容性抗原提呈给受者T细胞(直接识别) 。      T细胞 对同种MHC抗原分子的超常反应性: T细胞对带有同种异基因MHC抗原分子的细胞,可直接产生增殖反应和细胞毒效应。其反应性明显高于对病原生物的反应。 ?对供者MHC分子的识别 1、直接识别: 不需要抗原的加工过程,受者T细胞识别移植物细胞表面的完整的同种异型MHC分子。 同种异基因的排斥反应非常强烈(速度快、强度大),以CTL的杀伤为主。 受者能识别单个同种异 识别一般抗原的 型MHC分子的T细胞数 T细胞数 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 1、? CD4+细胞活化 → 迟发型超敏反应 2、? CD8+CTL的直接杀伤 3、? Ag.Ab+C → Ⅲ型超敏反应 13.3 器官移植排斥的类型 13.3.1 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ost versus graft reaction,HVGR) 根据移植物与宿主的组织相容程度,以及受者的免疫状态,移植排斥反应主要表现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一)超急排斥 发生时间:在移植后24小时发生。 发生机制:受体体内预先存在抗供者组织抗原的抗体:抗供者ABO血型抗原抗体或抗HLA-I类的抗体。 病理变化: 抗体激活补体直接破坏靶细胞,或通过多种补体裂解片段,使凝血系统激活,导致缺血及坏死。 超急排斥一旦发生,无有效方法治疗,终将导致移植失败。 (二)急性排斥 发生时间:移植后一周后发生。 发生机制: 急性血管炎:针对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同种异型抗原的IgG类抗体,通过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导致移植物血管损伤;活化的T细胞通过直接杀伤作用或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激活炎症细胞,引起血管炎。 间质细胞损害:细胞免疫应答:活化的TH1细胞(迟发性超敏反应)和Tc细胞(直接杀伤移植物细胞)是主要的效应细胞。 防治措施: 可通过增加免疫抑制剂的用量而得到缓解。 (三)慢性排斥  在器官移植后数月至数年发生。 病理特征是移植器官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使动脉腔狭窄,并逐渐纤维化。 机制不清楚: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