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中科学方法及技能的教学﹝高中09版﹞.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生物课中科学方法与技能的教学 江汉区教育局中学教研室 谭家蓉 前 言 当前制约高中生物教学的内因: 一是:教学标高的准确把握 二是:实验教学,科学方法与技能教 学的落实 三是:试题的挑选与命制 前 言 当前理科教育的一致目标是: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涵义 1.能理解基本的生物学术语、概念及原理 二、科学探究的类型 1.实验型探究 三、科学探究方法 1. 什么是科学方法 三、科学探究方法 三、科学探究方法 三、科学探究方法 三、科学探究方法 2007年广东41.(6分) “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r1)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1hm2=10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l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 ▲ 。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 ▲ 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 。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 ▲ 。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 ▲ 。 参考答案:41.(6分)(1)N=Mn/m (2)144 高 (3)8/9(或32/36) (4)2.5 :1 三、科学探究方法 例1. (2006年浙江中考题) “某些传染病可以通过握手进行传播,而常洗手可以减少手粘染病原菌的数量”,为了验证这一结论,甲乙二位同学进行了如图实验。实验前,在培养皿内放入经灭菌处理的酵母菌培养基;甲乙都清洗并消毒自己的手。每次握手前,乙均用无菌棉醮取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擦遍自己的手。 第一步:甲与乙握手,清洗手后用大拇指在1号培 养基上按三下,立即盖上盖子。 第二步:甲再次与乙握手后,不洗手直接用大拇 指在2号培养基上按三下,立即盖上盖子。 第三步:把两个培养皿同时放入培养箱中,在 28℃条件下培养24小时,并观察。 三、科学探究方法 三、科学探究方法 三、科学探究方法 三、科学探究方法 四、科学探究技能 技能:指应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时的一些具体操作能力,包括实验操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三方面。 四、科学探究技能 四、科学探究技能 预期:指根据假设对实验结果所作出的符合逻 辑的推论。 [必修1]p61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四、科学探究技能 四、科学探究技能 四、科学探究技能 四、科学探究技能 四、科学探究技能 四、科学探究技能 2005年全国理综31题.(21分) 已知牛的有角与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群牛中(无角的基因频率与有角的基因频率相等),随机选出1头无角公牛和6头有角母牛,分别交配,每头母牛只产了1头小牛。在6头小牛中,3头有角,3头无角。 (1)根据上述结果能否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请简要说明推断过程。 (2)为了确定有角与无角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用上述自由放养的牛群(假设无突变发生)为实验材料,再进行新的杂交实验,应该怎样进行?(简要写出杂交组合,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 参考答案 31.(21分) (1)不能确定。 ①假设无角为显性,则公牛的基因型为Aa,6头母牛的基因型都为aa,每个交配组合的后代或为有角或为无角,概率各占。6个组合后代合计会出现3头无角小牛,3头有角小牛。②假设有角为显性,则公牛的基因型为aa,6头母牛可能有两种基因型,即AA和Aa。AA的后代均为有角。Aa的后代或为无角或为有角,概率各占,由于配子的随机结合及后代数量少,实际分离比例可能偏离。所以,只要母牛中具有Aa基因型的头数大于或等于3头,那么6个组合后代合计也会出现3头无角小牛,3头有角小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