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性第二章课后答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习 题 2
2.1 测量的实质是什么?一个完整的几何测量过程包括哪几个要素?
测量是将被测量与测量单位或标准量在数值上进行比较,从而确定两者比值的过程。测量过程应包括以下四个要素:测量对象;测量单位;测量方法;测量精度。
2.2 量块按“等”或按“级”使用,哪一种使用情况存在着系统误差?哪一种使用情况仅存在着随机误差?
量块按“等”使用,仅存随机误差;按“级”使用,存在系统误差。
2.3 什么是测量误差?测量误差有几种表示形式?为什么规定相对误差?
测量误差是测得值与被测量真值之差。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对不同尺寸的测量,测量精度的高低却不适合用绝对误差的大小来评定,而需用相对误差来评定。
2.4 随机误差的评定指标是什么?随机误差能消除吗?应怎样对它进行处理?
以单次测量值作为结果时,随机误差为
以算术平均值作为结果时,随机误差为
随机误差可通过多次重复测量减少,但不能完全消除。
2.5 怎样表达单次测量和多次测量重复测量的测量结果?测量列单次测量值和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有何区别?
单次测量值的表达式:
多次重复测量的表达式:
2.6 GB/T3177-1997《光滑工件尺寸的检验》规定了哪两种验收极限方式来验收工件?这两种方式的验收极限各如何确定?
方法 1:验收极限是从图样上标定的上极限尺寸和下极限尺寸分别向工件公差带内移动一个安全裕度A来确定,安全裕度A由工件公差T确定,A的数值一般取工件公差的1/10。
方法2:验收极限等于图样上标定的上极限尺寸和下极限尺寸,即安全裕度A值等于零。
⑴ 对要求符合包容要求的尺寸、公差等级高的尺寸,其验收极限按方法1确定。
⑵ 对工艺能力指数Cp≥1时,其验收极限可以按方法2确定〔工艺能力指数Cp值是工件公差T与加工设备工艺能力C之比值。C为常数,工件尺寸遵循正态分布时C=6;为加工设备的标准偏差〕。但采用包容要求时,在最大实体尺寸一侧仍应按内缩方式确定验收极限。
⑶ 对偏态分布的尺寸,尺寸偏向的一边应按方法1确定。
⑷ 对非配合和一般公差的尺寸,其验收极限按方法2确定。
2.7 某计量器具在示值为40mm处的示值误差为+0.004mm。若用该计量器具测量工件时,读数正好为40mm,试确定该工件的实际尺寸是多少?
39.996mm
2.8 用两种测量方法分别测量100mm和200mm两段长度,前者和后者的绝对测量误差分别为 +6μm和 -8μm,试确定两者的测量精度中何者较高?
ε1≈100%≈×100%= 6%
ε2≈100%≈×100%= 4%(较前者的测量精度高)
2.9 在同一测量条件下,用立式光较仪重复测量某轴的同一部位直径10次,各次测量值按测量顺序分别为(单位为mm):
20.042 20.043 20.040 20.043 20.042
20.043 20.040 20.042 20.043 20.042
设测量列中不存在定值系统误差,试确定:
测量列算术平均值;
判断测量列中是否存在变值系统误差;
③ 测量列中单次测量值的标准偏差;
④ 测量列中是否存在粗大误差;
⑤ 测量列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⑥ 测量列算术平均值的测量极限误差;
⑦ 以第四次测量值作为测量结果的表达式;
⑧ 以测量列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的表达式。
① =20.042
②1=0、2=+1、3=-2、4=+1、5=0、6=+1、7=-2、8=0、9=+1、10=0
发现变值系统误差的最直观的方法是“残余误差观察法”,即根据测量的先后顺序所得测得值的残差,列表或作图进行观察。若残差大体上正负相间而无显著变化规律时,则可认为不存在变值系统误差;若残差有规律的递增或递减时,则存在线性系统误差;若残差有规律地由负(正)变正(负)时,则存在周期系统误差。本题残差大体上正负相间而无显著变化规律,故无变值系统误差。
③
④ ,无粗大误差。
⑤ =
⑥ =±1.09
⑦
⑧
2.10 三个1级量块的标称尺寸和极限误差分别为1.005±0.0002 mm、1.48±0.0002 mm、20±0.0003 mm,试计算这三个量规组合后的尺寸和极限误差。
1.005+1.48+20=22.485
=±0.4
组合后的尺寸和极限误差为:22.485±0.0004mm
2.11 用普通计量器测量下列的孔和轴时,试分别确定它们的安全裕度、验收极限以及应使用的计量器具的名称和分度值。
①ф50e9 ②ф60js8 ③ф40h7 ④ф50H14
⑤ф41mm孔GB/T 1804-m
ф50e9()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