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检验科:药敏实验结果演示文稿讲述.pptx

发布:2017-03-29约1.55千字共1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药敏实验结果解读 临武县中医医院 药敏实验结果解读 药敏实验的目的、意义 药敏实验抗菌药物选择 药敏实验结果报告的解读 与药敏实验相关的常见问题 药敏实验的目的 药敏实验:体外测定抗菌药物抑制或杀死微生物的能力。 目的:使用体外实验的方法检测细菌对药物的反应性,为临床医生针对某一特定临床感染提供依据—个性化医疗。 药敏实验的意义 预测抗菌药物的效果:“敏感”可能有效,“耐药”一定没效。 提供药物选择依据,指导临床医师使用抗生素。 监测分离致病菌耐药性,分析耐药菌变迁,控制和预防耐药菌感染发生和流行。 使用抗菌药物的目标 清除致病菌,使患者痊愈。 减少人体不良反应。 将耐药菌的出现率降到最低或推迟耐药菌的出现。 药敏实验抗菌药物选择的原则 根据临床分离的病原菌类型 同类同一亚类只选择1-2种抗菌药物 选择的抗菌药物应有效、不易耐药、经济 是否能将所有的药物都做药敏实验? 没有必要:根据抗菌药物的等效原则和细菌耐药表型可从已知药敏实验结果推测其他一些药物的敏感性。 没有可能:不是所有的药物都能做药敏实验。(需要药物体外稳定、需要操作标准、解释标准) 常用实验药物及其代表的的药物 实验药物 代表药物 苯唑西林 耐酶青霉素、头孢菌素、β-内胺酰酶抑制剂复合药 四环素 多西环素、米诺环素 红霉素 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地红霉素 克林霉素 林可霉素 药敏实验抗菌药物的分类 A组:常规报告,首选药物。 B组:可用于首选试验,但只选择性的报告。例如但细菌对A组同类药物耐药时,可以选用。 C组:替代性或补充性抗菌药物。(药物用于对A、B组药物耐药的流行菌株、治疗对基本药物过敏的患者、某些不常见的细菌) U组:列出了某些仅用于或首选治疗泌尿道感染的抗菌药物(如呋喃妥因和某些喹诺酮类)。 敏感性判断的临床意义 敏感:是指菌株能被常规剂量抗菌药物达到的浓度所抑制。 中介:1、是指抗菌药物MIC接近血液和组织中通常可达到的浓度,疗效低于敏感菌株。 药物在生理浓集的部位具有临床效力。(如 尿液 中的喹诺酮类和β-内酰胺类) 可用于高于正常剂量的药物进行治疗。 2、中介还作为缓冲区,以防止微小的未受控制的技术因素导致较大的错误结果,特别是对那些药物毒性范围窄的药物。 敏感性判断的临床意义 耐药: 1、菌株不能被常规剂量抗菌药物达到的浓度所抑制。 2、MIC或抑菌圈直径落在某些特殊的微生物耐药机制范围,在治疗研究中表现抗菌药物对菌株的临床疗效不可靠。 与药敏实验相关的常见问题 1、在药敏实验报告中MIC越小的抗菌药物效果越好吗? 感染菌对同一种药物的MIC越小,效果越好 不同抗菌药物的MIC无可比性 与药敏实验相关的常见问题 2、培养阳性的细菌都需要用抗菌药物治疗吗? 不是的 培养阳性≠感染,可能为污染,可能为定值 任何结果必须结合临床情况进行评价(很重要) 感染部位的清创、引流、换药跟使用抗菌药物同等重要 与药敏实验相关的常见问题 3、为什么葡萄球菌药敏实验报告中无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药物? 无判断标准和解释标准 可以用青霉素和苯唑西林(头孢西丁)的实验结果来预判葡萄球菌对头孢菌素、β-内胺酰酶抑制剂复合药物的敏感性 与药敏实验相关的常见问题 4、选择药敏实验敏感的药物,为什么临床治疗无效? 体外药敏实验只能预测体内治疗效果,并不等同,一般来说耐药﹦治疗无效,敏感≠治疗有效 体外药敏实验与体内药物疗效确实存在差异 分离出的细菌可能不是真正的致病菌 细菌本身因素(如诱导耐药) 感染部位与药代动力学因素 细菌的MIC,给药剂量和用药方式 药物的剂型和生物利用度 体外药敏实验的解释标准具有局限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