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断魂枪.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老舍——
他是北京人。
他是满族人。
他是穷人。
他有近十年生活在国外的经历。
他诞生于上世纪末,死于20世纪中期。
(1899-1966) (两个发达的坐标系)
舒乙五句话概括老舍生平
他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满族正红旗 ,父亲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守城阵亡。
1923年5月老舍赠给北师同班好友关实之的半身照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
1929年在英国
教学之余,老舍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并正式开始创作生涯。陆续发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描写市民生活的小说。 “英伦三部曲”
1930年回到祖国,任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进入创作的丰盛期。
1931年的老舍
老舍在写作
老舍先后创作了《猫城记》(1932)、《离婚》(1933)、《牛天赐传》(1934),和一些短篇小说。
1931年老舍与胡絜青在北平结婚。
其间,他与胡絜青结婚。
1934年夏到青岛山东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1936年夏辞去教职,专事文学创作。
1936年创作《骆驼祥子》时摄于青岛
老舍在此期间创作了长篇小说《骆驼祥子》(1936),中篇小说《月牙儿》(1935)、《我这一辈子》(1937),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赶集》(1934)、《樱海集》(1935)、《蛤藻集》(1936)等。
《骆驼祥子》在《宇宙风》杂志上连载
抗日战争把老舍卷进了时代的漩涡。1937年10月,重新回到齐鲁大学任教的老舍,在济南行将沦陷的前夕,别妻离子,只身奔赴武汉。
老舍和夫人
一家三口在济南
1938年 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老舍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成为这个团体实际上的主要负责人。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
1938年,抗战中的老舍
茅盾、老舍、于立群在重庆
老舍先生抗战时在重庆北碚寓所中,当时正在创作《四世同堂》
1945年冬老舍一家摄于北碚寓所院子大门前,左起:舒济、舒雨、老舍、舒乙、舒立、胡絜青
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留美写作。
1946年老舍在耶鲁大学演讲后与曹禺(右)合影。当时老舍对曹禺说:“我喜欢耶鲁,这儿中国人多,都说中国话,真痛快!”
老舍、曹禺等人在美国
1949年底返回北京,以无比高涨的热情参与新中国建设。
20世纪50年代的老舍
我热爱新北京
我是歌颂共产党的“歌德”派
1950年6月,以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作家身份列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并发言。会议休息时老舍(左)与冯乃超(中)、阳翰笙(右)合影。
1954年9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华罗庚、老舍、梁思成、梅兰芳在休息时交谈
1965年访问日本
1960年7月23日,老舍(右)在参加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时,与主席团其他成员受到毛主席接见,右二为梅兰芳,右三为田汉。
老舍在写作
50年代末,北京寓所客厅
建国后,老舍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正红旗下》(1961~1962 ),长篇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1954年),散文杂文集《福星集》(1958年),剧本《龙须沟》(1951年)、《茶馆》(1957年)等。
1952年,老舍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联欢会上说笑话
老舍与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师生们
他经常接触文艺界的朋友们。
老舍和京剧演员
老舍同工人们在一起
老舍在内蒙古
深入群众,关心他们的生活。
1953年夏老舍一家人在院中合影。左起老舍、胡絜青、舒立、舒乙、舒雨、舒济。
老舍夫妇与小女儿舒立于院中
老舍与家人。
老舍最后的照片
老舍、吴晗、傅雷相继被迫害致死
文革被批斗,不忍其辱,自投大明湖……
老舍的创作个性
在创作十年之际,老舍曾作过这样的分析:“穷,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有了这点分析,就很容易明白我为什么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
这种特殊的生活经历以及在苦难、贫穷之中形成的个性气质,为老舍日后创作所形成的笑骂、冷骂、醉骂的幽默风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文学时期,老舍的创作道路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1924年至1929年,老舍在英国期间模仿狄更斯“画稿子”创作了“英伦三部曲”:《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长篇小说,登上文坛并被人们关注。
二、1930年至1937年,老舍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集《赶集》等,进入创作道路上的成熟期。
三、1937年抗战爆发后,老舍在战火纷飞中创作了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中的前两部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火车集》 、 《贫血集》,以及通俗文艺作品集《三四一》等。
新中国建立后,老舍继续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正红旗下》(未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