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居民出行时空路径慢行交通公共产品空间管制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基于居民出行时空路径慢行交通公共产品空间管制研究
【摘 要】低碳交通作为日常出行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交通方式,成为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的趋势。当前,公共自行车等慢行交通作为一种健康短程的低碳出行方式受到广大杭州市民的青睐。但是,近年来由于杭州市慢行交通公共产品在不同时空维度上的需求存在差异性特征,导致政府供给与居民需求出现脱节。论文针对不同区域居民出行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的现状特征,提出了完善公共自行车系统的供需状况失衡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慢行交通;公共自行车;居民出行时空路径;管制;杭州市
一、引言
慢行交通是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低碳城市的建设、绿色交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作为慢行交通主体的自行车交通,不仅促进低碳城市的建设,而且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公共自行车系统(Public Bicycle System,PBS)或称自行车共享(Bike Sharing)由一定数量的自行车与其他配套设施组成,通过向使用者出租自行车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交通服务,用户在用车完毕后需要将车归还到原租车点或其他租用点,租车需要一定的费用。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从公共自行车交通技术层面和规划管理层面进行研究,大多是停留在对已实施项目的定量考察上和对运行较好城市的经验总结上。本文认为优化公共自行车等慢行交通公共产品,满足居民对其的需求,不仅可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各种机动车辆废气排放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还可以促进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交通的发展。
二、理论基础
时间地理学(time-space geography)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瑞典地理学家哈格斯特朗(Hagerstrand)倡导,并由以他为核心的隆德学派发展而成的(柴彦威,1997)。时空路径(space-time path)是时间地理学中基本的概念工具,它记录了个体在时空中移动的轨迹(柴彦威,2002)。概括了施加在活动上的空间、时间以及以时间换取空间位移等约束因素(Raubal,M.,Miller,H.J,Bridwell,S.,2004)。应用时空路径概念,能够将居民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信息进行捕获和分析,对公共自行车系统等慢行交通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杭州市居民慢行交通出行时空路径分析
1.杭州市居民出行行为现状调研。调研采取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访谈主要面向公共自行车管理部门和公共自行车使用者,实地问卷调研区域主要是针对杭州市下沙地区的大学城、高沙和物美为代表的商业中心区、金沙港和清雅苑的居民住宅区以及B1车站的交通枢纽区。问卷主要发放了12个点,共发放了250份问卷,回收25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238份,有效率95.2%。
(1)使用者特征分析。一是年龄和性别构成。从问卷数据统计来看,此次调研的公共自行车使用对象年龄大多数是在19~25岁这个范围内,说明被调查者大多数是大学生。其次是年龄处于26~35岁的(如1)。从性别来看,公共自行车使用者男性居多,人数大约是女性使用者的两倍。二是收入和职业情况。公共自行车使用者的收入,大多数都低于1500元,大部分应该都是学生;其次就是收入在2500~3500元之间的,主要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收入在1500~2500元范围内的使用者占的比例也稍大,这些使用者应该是一些工人;收入高于5000元的使用者最少。三是居住地和私家车持有情况。从使用者居住地的调研数据来看,杭州本地人和非杭州本地的人数差异不大。在私家车持有方面,没有私家车的大约占被调查者的五分之四,公共自行车对于私家车使用者的吸引力微弱。(2)居民使用公共自行车出行情况。一是使用公共自行车动机分析。从居民出行调查显示,约34%的人使用自行车主要是为了赶时间,约20%的是用于上下班,约19%用于出游、休闲娱乐和旅游等。居民出行选择使用公共自行车主要是由于自行车利于短途出行,不仅经济实惠,而且环保节能、避免遭遇高峰期交通拥堵等。二是使用公共自行车的习惯分析。在调查的数据统计中,发现使用者的公共自行车使用频率一般是平均一周2次至3次。约45%的使用者使用公共自行车的出行时间为15~30分钟之内,约35%的使用者出行时间为30~60分钟,出行时间在15分钟以内的人数占11%,这说明如果出行距离不远的话大家都不用公共自行车。且随着时间段的增长,使用者人数减少,可见大家使用自行车是为了便于短途出行。在“出行距离”调查项中,利用公共自行车出行距离在3~5km的人数最多,占到调查人数的40%,其次是出行距离为1~3km的,占36%,接来下依次为5~10km、1km、10~20km,所占比例分别为13%、7%、3%,几乎没有人使用公共自行车出行20km以上。在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