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慢行交通为“药”重塑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荐】.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
慢行交通为“药”重塑城市公共空间活力
杜明凯 许晓彬
摘要: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建设的成功与否,关键看其所承载的人居活动使用强度及其所表现的活力氛
围。早期规划建设的城市公共空间通常按照人均指标及服务半径配置,对人的行为活动研究较少,因此,
绝大多数场所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使用不充分或处于闲置冷清状态。“慢行”作为一种人本主义的健康生活方
式回归,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再定义及重构有着深刻影响。延伸研究人的行为活动特点及不断发展变化的生
活观念,以新的解决策略优化提升现有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慢行交通作为一种新的规划内容,出行通勤与
健康休闲兼顾,将其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塑造的重要触媒,符合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城市品质提升要求。
因此,以慢行交通为“药”,构建城市慢行公共空间体系,融合不同出行尺度的活动场所,并将慢行交通和
公共空间的营造纳入城市设计导则,是一项极有意义的规划探索。
关键词:慢行交通;公共空间;慢行公共空间体系;活力
1 引言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承载城市居民生活、休闲的重要场所,一般随着城市规划建设的逐步
完善而形成,具有较强的可生长性特征。早期规划建设的城市公共空间通常按照人均指标及
服务半径配置,对人的行为活动研究较少,因此,绝大多数场所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使用强度
不高或长期处于闲置冷清状态。
如今,优质健康的生活方式正成为城市居民关注的焦点,国际上有人为提倡享受生活和
美食、推行慢餐文化,从而发起慢食运动。1999年10月,意大利小城格雷韦(Greve‐in‐Chianti )、
奥维托(Orvieto )、布拉(Bra)和波希塔诺(Positano)联合发起了“慢城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Cittaslow )”,决议将慢食运动的原则运用到城市规划当中。2010年11月,在苏格兰召开的
国际慢城会议上,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县桠溪镇被授予“国际慢城”称号,成为国内首个慢城。
“慢城”向我们传达的价值信号是,城市生活可以以更健康人性的节奏进行,通过行走、驻
足、体验、品味来缓解紧张的城市工作状态和竞争压力。
二十一世纪以来,小汽车快速增加,城市开始变得拥堵不堪,环境也日趋恶化,而“慢
1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自筹基金资助项目(20121201331030107 ):西藏高海拔地区小城镇适宜性规划方法
研究
1
行”不仅成为人们对健康、生态生活方式的呼吁,也成为改善、缓解日益严重的机动车交通
问题的重要途径。慢行交通系统将步行、自行车、公交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
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以缓解交通拥堵现状,同时营造
舒适、安全、便捷、清洁的城市环境。
新型城镇化要求关注人的城镇化,城市建设应注重空间品质的提升和健康环境的营造,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人居活动的载体,无论是新的活力营造还是既有场所的活力重塑,都
离不开人的行为活动和时代生活观念。慢行交通作为一种新的规划内容,符合城市的发展需
求和当代人的生活价值取向,因此,探寻城市公共空间与慢行交通的融合方式显得极为重要。
2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问题
城市公共空间,狭义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如广
场、街道、公园、体育场等,广义指提供广泛参与、交流、互动的开放场所,如图书馆、购
物中心、车站等。本文主要针对狭义公共空间进行研究,其活力问题主要由以下原因导致:
2.1 空间配置与使用强度不对等
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市域内城乡用地实行分级划分。以绿地 G
为例,分为公园绿地 G1、防护绿地 G2 和广场用地 G3 三中类的开放空间用地,不包括住区、
单位内部配建的绿地。这三中类绿地在总体规划层面的配置,依据合理的服务半径、规划建
设用地结构、《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执行。城市绿化规划指标包括人均公共绿地
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和城市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主要受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制约,
如人均 75 ㎡建设用地的城市到 2010 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少于 6 ㎡。在住区层面的绿地和
游园配置同样采用一定的指标和服务半径作为指导。
图1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分布与使用强度分析(资料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