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广播稿.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1
节目策划:国学经典——“五常”
A: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成了一本本的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底蕴丰厚,蕴藏丰富的为人处事的经验和道理,其思想内涵的核心就是仁、义、礼、智、信。
B:是的,作为儒家所谓的“五常”,“ 仁、义、礼、智、信”的提出有一个历史过程,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扩展为“仁、义、礼、智”,董仲舒完善为“ 仁、义、礼、智、信”。汉代以后,“五常”贯穿于整个中华伦理的发展过程,成为中华传统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
A:嗯嗯,没错,提起“五常”,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古代的名人故事。唐太宗仁德布于四海,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仁”;关云长“义薄云天”,让我们知晓什么是“义”;花木兰替父从军,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礼”;文与可“胸有成竹”,让我们懂得什么是“智”;“千金难买季布一诺”,让我们理解什么是“信”。
B:那么今天,我们将带着大家重新认识“五常”,体会其新的时代内涵。
仁
“仁”: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是人与人相互亲爱。《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是以亲子之爱的心理根基,而又高于亲子之爱的人性的自觉。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聚集在一体,形成了以“仁”为中心的伦理道德结构,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牺牲生命,即“杀身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儒家讲的“仁”,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有时候,用“仁”来指对万物生育的事物有恩情。古代特别推崇仁政,认为行使仁义的人才可以叫做王。
从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的品德”。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的爱、兄弟姐妹之间的爱,进而上升对他人的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道德标准,而且是最普遍的道德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至今仍然把品德高尚的人看作是“仁人”,没有高尚品德的人是“不仁”。“仁爱”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正如《礼记》中的“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个家庭仁义,国家就会仁义;一个家庭谦让,国家就会谦让。
义
根据《说文解字》,义的繁体字是会意字,下面的“我”就是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观点去辨别是非,在他人需要时,及时出手相助;而下面的 “羊”表祭牲,就是祭祀用的祭品,有自我牺牲的意思。所以“义”的本意是:符合道德的行为或道理。
“义”者,“宜”也。即做到合理、合法、合情,才是合宜的。另外,“义”者,“义务”也,也就是该做的一定做到,不做也是不义,这就是所谓的“义之所在,有所不惜”。
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释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他们把“义”作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义”是封建道德的核心,就是“仁至义尽”。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而如今,“义”成为了一种人生观、人生价值观,如: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如义诊、义演、义卖、义务等,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正如孟子所说的那样,“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礼
根据《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所以,“礼”最初始的意思是举行仪式,祭神求福,对神灵表达敬意和尊重。把“礼”引申到日常生活,那就是对别人的尊重,以及行为准则和规范。所以《左传》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 “礼”当作人们的行为规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这“礼”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他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把“礼”当作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手段,当作治国治民的根本。荀子也很重视礼,把礼看作是节制人欲的最好方法。战国末期和汉初的儒家对礼做了系统的论述,主张用礼来调节人的情欲,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规范。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明礼”从广义上说,就是讲文明;从狭义上说,是“礼制”“礼节”“礼仪”;是“礼貌”“礼让”。好礼、有礼、注重礼仪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表征和直观展现。
智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