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仁义礼智信解释.doc

发布:2017-06-04约小于1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仁义礼智信解释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能爱人即为仁。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能舍,帮人一把,即为义。敬人即为礼。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仁是仁爱之心;义是处事得宜和合理;礼是人际关系的正常规范如礼仪、礼制、礼法;智 古书或作「知」 是明辨是非;信是言无反覆、诚实不欺。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对他人遭遇的不幸生起恻隐之心即是仁心。羞恶之心是对自己做出不合宜不合理的事感到羞愧,对别人犯此则厌恶。辞让是指不接受违反礼制的好处。是非之心则需要智慧来支撑。[1]《走西口》中的解释 田家祖训: 大忠大爱是为仁 大孝大勇是为义 修齐治平是为礼 大恩大恕是为智 公平合理是为信 徐木匠: 天下一统为仁 民族兴亡为义 自强不息为礼 福亏自赢为智 以义取利为信 革命者: 世界大同为仁 祖国山河为义 家国天下为礼 刚柔相济为智 一诺千金为信 或者更简化为“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