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契丹人一族二姓(下).doc

发布:2018-06-07约4.49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契丹人一族二姓(下)   萧氏的由来      萧氏本是汉族姓氏。在宋朝人编纂的《百家姓》中,有“和穆萧尹”之句。郑樵《通志》称,宋国微子启之后人大心,在平息南宫长万的叛乱中有功,被封于萧,建立萧国,故其子孙遂以萧为姓。清代学者张澍认为:“箫姓即萧也,古人往往萧为箫,系借用字。后世不学者遂以箫为姓,犹苻、符互易也,或为指箫为姓。”   辽代后族姓萧,是借用汉族姓氏。契丹萧氏的出现,比耶律氏晚得多。至于契丹萧姓之由来,却有两种不同说法,始终难以统一。      1.辽太祖改后族为萧   《辽史?后妃传》称:“后族唯乙室、拔里氏,而世任其国事。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氏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乙室又作乙室已,辽内四部族中有“国舅帐拔里、乙室已族”可以为证。又,辽太祖二十部中有乙室部,其部始建于阻午可汗之世。部与族有所不同,部是部落,族是家族,乙室已族或为乙室部内之家族名。   乙室已、拔里二族,早在遥辇阻午可汗时代就存在了。《辽史?营卫志》记载:“涅里相阻午可汗,分三耶律为七,二审密为五……三耶律:一曰大贺,二曰遥辇,三曰世里,即皇族也。二审密:一曰乙室已,二曰拔里,即国舅也。”据此可知,乙室已、拔里属于二审密。当时,二审密为耶律氏通婚对象,故有国舅之称。   乙室已、拔里为氏族之名因何而来?古代许多姓氏来源于氏族之名。故疑乙室已、拔里是国舅即后族最初的姓氏。当时,耶律氏是人口众多的大姓,乙室已、拔里两个姓氏集团分别与其通婚,是完全可能的。   在辽建国前,中原汉儒就已进入契丹人中,辽太祖非常了解汉族文化,会讲汉语,由于敬重刘邦,将耶律氏“兼姓刘氏”,由于羡慕萧相国,将后族乙室已、拔里改为萧氏。宋朝人庞元英在《文昌杂录》中也有相似的记载。阿保机用改姓的办法来激励皇族和后族,可谓用心良苦,老谋深算。   不过仔细推敲《辽史》的文字,耶律氏只是“兼称刘氏”而已,兼称即别称,并没有完全改成汉姓,只有到了金代耶律氏才改为刘氏。不过乙室已、拔里“遂为萧氏”,倒是真正改用汉姓了。 ??    2.辽太宗时代改为萧氏   契丹人萧姓的起源,还有另外一种不同的说法。“有谓述律皇后,兄子名萧翰者,为宣武军节度使,其妹复为皇后,故后族皆以萧为姓。”这种改姓始于萧翰之说,虽然为陈大任所撰《辽史》所不取,然而在《契丹国志》中却有记载:“太宗皇后萧氏、涿州人……后入宫,正位椒房,凡后族皆以萧为氏。”“其妹复为太宗后,翰始以萧为姓,自尔契丹后族皆称萧氏。”《新五代史》记载:“以萧翰为宣武军节度使,翰,契丹之大族,其号阿钵,翰之妹亦嫁德光,而阿钵本人无姓氏,契丹呼翰为国舅,及特以为节度使,李崧为制姓名日萧翰,于是始姓萧。”李崧大概已经知道了辽太祖改后族为萧氏的消息,故而改阿钵为萧翰。      前萧氏与后萧氏      据史书记载,辽朝后族改姓萧氏共出现两次。第一次是辽太祖时代改乙室已、拔里为萧氏:第二次是辽太宗时李崧为阿钵改名萧翰。为了记述的方便,不妨称作前萧氏和后萧氏。   前萧氏和后萧氏的血统,是有所不同的。   前萧氏即乙室已、拔里,又称二审密,是血统纯正的契丹人,早在遥辇氏时代,就成为与耶律氏通婚的两个集团。遥辇氏部落联盟,始自唐开元年间,一直持续到唐朝末年,直到耶律阿保机继任部落联盟长为止。阿保机任部落联盟长是在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辽史》将此事议作“燔柴告天,即皇帝位,尊母萧氏为皇太后,立皇后萧氏。”旧史家将继任部落联盟长视作即皇帝位,是不准确的。所谓母萧氏、后萧氏,是史家追述之词,在公元907年尚无萧氏之名。   后萧氏具有回鹘人的血统。《辽史》记载:“太祖淳钦皇后述律氏,讳平,小字月理?,其先回鹘人糯思,生魏宁舍利,魏宁生慎思梅里,慎思生婆姑梅里,婆姑娶匀德恝王女,生后于契丹右大部。婆姑名月梳,仕遥辇氏为阿扎割只。”在遥辇氏初期,即唐天宝年问,契丹人曾在回鹘的统治下,“契丹旧为回鹘牧羊”。当契丹强大以后,回鹘走向衰落,有部分回鹘人进入契丹族内,互相融合同化,成为契丹族的一部分。古代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回鹘在契丹之西,述律氏父亲“仕遥辇氏”,故而她出生于契丹右大部。   辽太祖改乙室已、拔里为萧氏时,述律平并没有改姓萧氏,《新五代史》、《辽史?后妃传》都称她为述律平或述律皇后,可以为证。不过到了辽太宗时代,具有回鹘血统的后族,一律改成萧氏,皇后主要出自具有回鹘血统的萧氏家族,前萧氏乙室已、拔里家族在后宫中逐渐失势,很少有充任皇后者。      奚族萧氏      除契丹后族萧氏以外,奚族上层贵族多姓萧。统和年间有萧观音奴,是“奚王搭纥之孙”。曾任右祗候郎君班祥稳,后任奚六部大王,这是专门管理奚族事务的长官。   开泰、太平年间,有萧蒲奴,字留隐,是奚王楚不宁的后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