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普通高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综合测试语文题14含答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7湛江市高中高一上学期语文综合测试题14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翘首(qiáo) 召唤(zhāo) 攒蹙(cuán) 木直中绳(zhòng)
B.按捺(nà) 屏窒(bǐng ) 骨骸(hái) 汗流浃背(jiá)
C.恣意(zì ) 隽永(juàn) 熨帖( yù ) 箕踞而遨(jī)
D.拋锚(máo) 烙印(lào) 跬步(guǐ) 绿林好汉(lù)
2.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B.人们将无权嘲笑我是入不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C.文学作品有了和时代脉同跳、和时代精神共振的情感,就会产生震人心的力量。
D.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贫困潦倒和富贵得志,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判断
B.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同“倘”,如果
C.则胜负之数 数:命运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族灭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以地事秦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使六国之人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C.暴秦之欲无厌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杳不知其所之也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六国论》作者对燕、赵两国,有赞扬,有批评。赞扬“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批评燕用刺客计,赵错杀良将。
B.《六国论》中“呜呼”和“悲夫”两语在文中个领出一层意思。“呜呼”,惜其犹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悲惨。
C.《六国论》文末“天下之大”是指六国诸侯的联合力量,如果他们不贿赂秦,就可以战而胜之,避免相继灭亡的命运。
D.《阿房宫赋》作者最后一段发表议论,彰显谏喻之意——不要荒淫奢靡,重蹈亡秦覆辙,让“后人”哀叹前人的悲剧重演。
9.把下面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10.请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3分)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鮓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陶母责子退鲊阅读下面 , 。(苏轼《赤壁赋》
, ?(杜牧《阿房宫赋》)·赤壁怀古》)
(6)元嘉草草,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4.这段文字从哪些方面塑造了贝尔曼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文章第一段运用什么手法来描写初秋原野景物的?(2分)
16.文章第四段写眼前“真正的向日葵”,请用该段的词语概括“真正的向日葵”的特点。 (3分)
17.文章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的灿烂”,结合文意理解“孤独的灿烂”的含义。(4分)
18.结合文本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向日葵作为象征物来阐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3分)
四、语言文字应用(7分)
19.用一句话概括下文主要内容。(2分)
在校园里,无人监考是个热门话题。对于严格自律的学生来说,其实在哪里考试都是一样的。不想作弊的人就算没人来监考,也不会去弄虚作假。相反,想作弊的人,就算有人监考,也会想方设法去抄袭。无论有人监考还是无人监考,考生做的都是两份相同的试卷:一份是文化考试卷,一份是人格考试卷。没有太大的差别。如果说真的有差别,那也只是无人监考的诱惑更大一些,比有人监考时作弊稍容易一点。毅力差的人会管不住自己,做出一些傻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根据下列语段的描述,请把后面的诗句分别填入语段中的空白处,做到前后语意一致。(2分)
流浪天下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侘傺而归,以家自慰,“ ”(1)。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 ”(2)。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