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4
历史人教版(必修)第1模块
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周庄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备课组 执笔人 唐洪杰
【单元规划】
本单元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国际格局的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两极格局(美、苏)多极化方向出现(西欧、日、中发展)两极格局瓦解(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形成;
作为本教材的终结单元,它包括了二战后世界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其间的历史走向主要是美苏两极全球性的对峙和争夺。其主要形式体现为 “冷战”,当然也有局部地区的热战。伴随着两大主角──美、苏两国的争夺和在各自羽翼下的内部力量的消长,加之其他国际力量的发展,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最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转变。
本单元学习要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特别关注。需要探究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变化直至瓦解的过程。其中的重要外在因素需要联系欧洲、日本、中国和其他第三世界力量的发展问题,而且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认识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学习中还要联系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
课时安排:
单元
课
课时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格局的形成
1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
第1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从容说课】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的政策及苏联的对抗措施,双方以“冷战”方式进行的激烈争夺。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补充文字材料、图片等,尽量还原和创设历史情境,让积极参与对重大历史问题的分析,提升学生对战后美、苏关系对抗给世界和平带来的影响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维护世界和平的意识和责任。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识点: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各国内部的民主改革;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德国的分裂;朝鲜半岛的分裂;古巴导弹危机
2、技能: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
分析: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激化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2、通过问题探究、史料研习、历史比较、图表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由于二战后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特别是国家利益方面的尖锐对立,特别由于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造成两极格局下的“冷战”对峙。
2、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加强政治、经济、军事联系与合作对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进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因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使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不断加剧。
3、“冷战”背景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
【教学重点】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
【教具准备】
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
2、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二战期间美苏两国是什么关系?为何曾现这样的关系? “丘吉尔的演说表明了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这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推进新课】
一、美国的“冷战”政策:
1、概念:
【合作探究】冷战政策的含义是什么?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就是“冷战”政策。
2、“冷战”政策形成的背景:
【合作探究】美国为何要实行冷战政策?
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新的国际关系体系──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双方联盟基础的消失;苏联实力的加强及对美造成的威胁。
美国与苏联对抗的本质原因是美国在妄图依靠本国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称霸世界的道路上遭遇到苏联这样一个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和军事实力上的劲敌。所以对苏联必须采取强硬的遏制政策。
3、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4、表现:
【合作探究】冷战政策包含哪些内容?
政治表现的杜鲁门主义
经济表现为马歇尔计划
军事表现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合作探究】马歇尔计划是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援助计划?如何看待美国的目的?
它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援助计划,带有政治目的。美国之所以对欧洲实施援助计划是因为要复兴经济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它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利益的关注,即美国帮助欧洲恢复正常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从而在政治上稳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在稳定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秩序的基础上,美国还进一步加强对西欧各国的政治控制,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