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活动视角下的复合型英语专业课程设计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国际活动视角下的复合型英语专业课程设计研究
摘要: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国内外学者都已经进行了诸多的研究。本文在国际视野下,并结合国际活动,采用专业人员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查阅法等对舟山体育局、舟山市团委、浙江海洋大学、浙江海运学院以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调查研究,希望能为本地高校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的课程设计提供切实的参考。
关键词:国际活动 英语专业 复合型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语言类学习者在学习知识中有较强的灵活性与机动性,这使得高校在培养英语专业人才时所设置的课程分布散且不精,最终导致高校在人才输送上与社会需求脱节。为了尽可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高校在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时应最大程度地做到因地制宜。本文以舟山群岛新区为例,结合国际活动,分析研究当地高校如何选择培养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 浙江舟山群岛新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别具风格的海岛景色以及深远的佛教文化,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1]依靠当地独树一帜的旅游资源,舟山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为国际活动的举办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大桥的建成,解决了交通不便的问题。现如今,国际活动在舟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举办的次数日益增多,同时规模也不断扩大。 国际活动的举办,需要大量的英语人才。如今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是否能够满足社会、怎样满足社会需求都是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在上述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供需不符的矛盾也逐步凸现出来。本文则从实际出发,围绕该问题,通过分析研究在舟山举办的国际活动的类型以及类型走向,从而提出培养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课程设计。望有助于解决英语专业人才不能较好地与当地举办国际活动所需人才接轨的问题。
一、复合型人才的国内外研究
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国内外学者都已经进行了诸多的研究。在国内,例如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对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模式的探索。进入竺可桢学院的学生,首先在第一学年在文、理、工三大类平台上进行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又能通过多方面的学习来进一步确认自己的兴趣爱好。接着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选取主修专业。在专业基础上,又设有辅修课程,积极实践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办学目标。
在国外,例如Middesex 大学(1998)法语系,为该专业学生提供了各类辅修专业。英语专业学生选修计算机、体育、生物等偏理工科的专业课已经屡见不鲜,选修美术、设计、对外汉语等专业的则更为常见。总体来说,英语专业正在不断地和其他专业相互渗透融合,这是社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在国内,正如戴炜栋教授所指出的,复合型培养模式是非英语国家在特定的发展时期特有的产物,受到了市场的认可,仍是未来改革的方向。[2] 但是在培养多能型人才时,存在着技术不足、基础不牢等各种问题。当代美国高等教育专家克拉克?克尔(2001)年指出,当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时,它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与逻辑不再是它唯一的诉求,其外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是它必然要回应社会的使命。[3] (从国内外已有研究中都能看出,培养英语专业的符合型人才是社会的要求也是英语专业学生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必经之路。现已有的成功教学事例也不断涌出)因此,高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时,切忌盲目从大流,应结合当地的社会特色和社会资源,正确设定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的方向及框架,切、切实际地回应当地社会发展需求。
二、国际活动的举行状况以及当地高校英语专业参与率分析
本文以一年多的时间中(2015~2016),曾在高校招募英语专业翻译者的国际活动以及知名度较高国际活动为研究对象。如自2015 年起举办的国际海岛旅游节、自12 起年举办的国际女子公路自行车赛,此外,包括舟山群岛国际马拉松、舟山国际沙雕节、国际青年女篮亚特拉斯系列赛、岱山国际海岛运动风筝邀请赛、国际眼看舟山各类国际活动等,并成立调研小组,实地访问了舟山市团市委、旅游局、体育局、外事办等单位,发放调查问卷以及多渠道采访参加国际活动翻译工作的英语专业的学生与在校留学生等后获得以下数据资料:
(一)国际活动翻译人员组成比例分析
在舟山,国际活动的举办正处于上升期,总体情况如下:国际活动配有专业随行翻译的百分比为10% 左右。而天数较短、规模较小的国际活动只招募大学生随行翻译,比例在30% 上下,两者结合大约在40%。从所占百分比了解,专业翻译和学生翻译实则在舟山基本需求都在50% 左右。相比较之下,专业翻译人数不到临时招聘的高校学生的二十分之一。对于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大学生,有机会在大学期间参与到此类国际活动中去,提高自己实践能力,这对于学生将来就业、融入社会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以毕业生身份跻身专业翻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