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教材高中政治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教学实录 部编版必修1.docx
2024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教学实录部编版必修1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革命胜利的原因和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2.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认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3.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4.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法治建设的起步。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②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③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内在逻辑和外部条件。
2.教学难点
①深入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和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②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事实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分析。
③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电子白板。
-课程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国家高中政治课程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图片、视频资料、相关历史文献摘录。
-教学手段: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角色扮演。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播放一段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思考革命胜利的意义。
回顾旧知:提问学生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背景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回顾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等历史事件。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
-详细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定义、历史背景、主要任务和目标。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阐述中国革命发展的内在逻辑。
-介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如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举例说明:
-通过历史图片、地图等形式展示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重要战役和重要会议。
-结合具体案例,如井冈山斗争、延安整风等,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艰辛历程。
互动探究: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情景剧。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撰写一篇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心得体会。
教师指导:
-指导学生进行情景剧的排练,注意角色的分配、台词的背诵和场景的布置。
-在学生撰写心得体会时,提供写作思路和写作技巧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4.总结提升(约5分钟)
教师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相关知识,强调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石,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生反思:
-鼓励学生反思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思考如何将历史经验应用于现实生活。
5.布置作业(约5分钟)
-布置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进一步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论文,结合所学知识,对革命胜利的意义进行深入分析。
6.教学反思(约5分钟)
-教师对本次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毛泽东选集》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论述,如《新民主主义论》等,这些文献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历史》相关章节,特别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记录,可以提供丰富的历史细节和背景信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部分,该教材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概述,有助于学生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中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章节,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社会变革。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阅读《毛泽东选集》中的相关文章,通过阅读原著,加深对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理解。
-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或纪念馆,通过实地考察,感受历史的厚重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建议学生观看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纪录片,如《建国大业》、《解放战争》等,通过影像资料增强对历史的直观感受。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