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解析.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第二节 贸易政策理论第三节 贸易扭曲 第五章 国际贸易的现代 与当代理论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背景 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 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比重迅速上升 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从贸易参与国来看,工业国之间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量的55%以上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迅猛增长 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各国经济依赖和协调的力度加大 经济学分析工具的创新 不完全竞争、产业组织(SCP) 当代贸易理论的分析起点: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假设的放松 没有完全否认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正确性,而是在此基础上对该理论进行了完善,对其假设条件进行了放宽:: 2×2×2模型,放松这个假定会使得国际贸易变为多国、多种产品和多种生产要素的分析模型,但模型的结论是有效的 技术条件相同的假定,允许各国的技术差异存在,则只要将技术差异作为资源禀赋进行分析,结论仍然是正确的 假定同一产品的要素密集度是相同的,这实际上否定了要素逆转的情况,但实证分析证实这种情况是非常罕见的 不完全分工是在成本递增条件下趋近于现实的假定,放弃并不影响结论的正确性 放松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流动的假定,仅仅修正了理论,同样不会影响结论的正确性 放弃运输成本为零和非贸易壁垒假设,这将只会影响贸易得益而不会影响结论 放弃要素充分利用和贸易平衡的假定,只是修正模型在特定条件下的结论,没有动摇理论的基础 上述7条改变没有改变模型的基础,因而这个理论无疑是正确的 当代贸易理论的分析起点: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假定的放松 对下述假定的放松则会对理论的基础产生重大影响: 放松规模报酬不变假定,国际贸易可以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进行,而且规模经济本身可以成为贸易发生的一个独立源泉,这个理论对于赫克歇尔-俄林而言是重要补充,因为其理论体系没有涵盖这方面的内容,如产业内贸易 放松完全市场竞争的假定,这将使理论更加贴近现实,因为国际贸易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不完全市场竞争条件下进行的 放弃禀赋差异和偏好相似的假定,将会看到禀赋相似国家仅仅因为偏好的差异也能产生国际贸易 里昂剔夫之谜使得要素禀赋理论面临非常大的挑战,虽然各国经济学家试图用各种方法对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但对于现代国际贸易而言,各种解释都不足以说明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特点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差距,因为随着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各国的资源禀赋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知识密集型产品日益成为各国贸易的主要产品,行业内的贸易量也在不断增长,但这些变化运用要素禀赋理论都不能做出合理解释,国际贸易理论界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理论体系对当前的国际贸易现象加以说明 在这种背景下,规模经济理论、不完全竞争理论以及偏好相似理论成为解释当今国际贸易现象的代表. 第一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会鼓励有关部门和企业追求由此带来的经济效果,从而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生产规模越扩大,该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越强。 在规模经济明显的部门,两国的国际分工决定于国内市场的规模。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将使该国在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中具有价格或成本优势。比如,美国在飞机的生产上规模比较大,而中国在船舶上的生产规模较大,那么美国出口飞机,进口船舶。 现实中,由于经济发展或工业化的需要,小国也可通过进口保护或出口促进等政策措施,改变其在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从而在一些外部规模经济显著的部门拥有竞争优势。 现实中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格局的确定可能完全由偶然或历史因素决定。如瑞士的钟表行业。历史上很多国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有先行优势密切有关。 国际分工的结构要确定下来决定于三种可能的情况:国际分工的结构决定于哪个国家在特定商品的生产上较早实现规模经济,从而排除了其他国家进入该行业的可能性(历史的经济发展过程。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比较早的国家容易在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果的部门居优势地位);两个起步时间相同的国家为了避免相互竞争,通过双方达成协议,实行“协议分工”,分别在不同的产品生产上实现规模经济;后起步的国家,选定某个特定的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效果的行业,通过某种政策使其生产规模超过早先发展起来的国家,将其排除出该生产部门。 二、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一般(基本)假设前提 理论分析基本是从静态出发的,简化的模型分析只侧重于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结果而不强调过程。 分析以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市场,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更接近现代世界经济的现实。 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并将其分析为国际贸易发生后的重要利益来源之一。 在分析中要考虑需求不相同与相同的情况,即与其它理论相比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