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轮复习要点.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 1949年9月30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用了特大粗黑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说它是“人民大宪章”其主要依据是 A.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确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 C.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规定国名、首都、国旗、国歌 古代: 专制 近代: 追求民主 现代: 实现民主 专题内容分析 本专题内容涉及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即我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专题的主线之一 : 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既包含了政治建设的起点、基本内容,也包含了政治建设的曲折、转折及其新的探索与成就。 专题的主线之二 : “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及其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考纲: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考纲解读: 1、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2、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 3、阐述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 4、认识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 5、体会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悦,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认同。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知识体系 一、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新中国成立 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 ①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 ②政治上: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 ③思想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④组织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 2.新中国的筹备与建立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1949年3月)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 内容:①工作重心转移; ②革命胜利后的基本政策和总任务。 意义: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的准备。 1.中共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内容 时间 第三次 第二次 第一次 1927年 南昌、秋收起义失败 1949年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城市到农村 乡村到城市 阶级斗争转向 经济建设 2.中共几大和中共几届几中全会,为什么要这样叫? (1)中共几大是中国共产党第几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简称。如:中共十八大,意思就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从建党的中共一大开始,每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算一次,依此类推。从1921年建党以来,目前已经召开了18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现行党章的规定,每5年召开1次全国代表大会。 (2)几届几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第几届中央委员会第几次全体会议的简称。如七届二中全会,意思是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每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就要由代表选举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政治局以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作为常设的领导机关。几大即产生几届中央委员会,如18大选举产生的是第18届中央委员会。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时间:1949、9 地点:北平 代表特点: 中国 共产党 无党派 人士 各民主 党派 人民 团体 各民族 海外 华侨 各地区 人民 解放军 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进步性 决定——国名、首都、国旗、国徽、国歌 选举——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内 容 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确立了国家架构 《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是怎样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会议性质:民主协商,建国筹备会议,代行了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新民主主义(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政治上: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的联合专政。 经济基础: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兼有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 新民主主义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 (3)新中国的成立与意义 ①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 施政方针——《共同纲领》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成员(主席、副主席)中,中共成员4名,民主党派3人。这三人及当时的身份分别是:宋庆龄(民革成员)、李济深(民革成员)、张澜(民盟成员)。 类别 副总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