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2章 安全无毒化学品设计原理和方法.ppt

发布:2017-06-23约7.08千字共7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绿色化学与化工 第二章 安全无毒化学品的设计原理和方法;设计安全无毒化学品的一般原则 设计安全有效化学品的方法 ▲毒理学分析及相关分子设计 ▲利用构效关系设计安全的化学品 ▲利用基团贡献法构筑构效关系 ▲利用等电排置换设计更加安全的化学品 ▲用有相同功效而无毒的物质替代有毒有害物质 ▲消除有毒辅助物质的使用;1、设计安全无毒化学品的一般原则 2、建立设计安全有效化学品的基石;(1)具有所要求的使用功能,对人类和环境无害。 ▲不能进入机体; ▲对机体的生物化学和生理过程不产生有害的影响。 (2)分子释放于环境后的行为或释放后结构的变化。 在空气、水、油中的分散性和在环境中可能引发的直接和间接的有害效应。 (3)2个关系: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分子的结构与生物效能的关系。;(1)外部(External)效应原则-物质分子与人、动物、生物和植物机体减少接触的可能性。 (2)内部(Internal)效应原则-物质分子对人、动物、生物和植物机体产生和预防中毒的可能性。 化学品安全无毒的保障: 自身无毒(原始、转化和代谢毒性) 不容易接触和吸收;与物质在环境中的分布相关的物理化学性质 尽可能减少在环境中的扩散和分布 ?挥发性,小/密度,大/熔点,高; ?水溶性,小/脂溶性,大; ?残留性,小/生物降解性,大; 氧化/水解/光解/微生物降解 ?有毒转化-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毒性)物质的可能性,尽量避免。 ?无毒转化-转化为无生物活性物质的可能性,越大越好。;与机体吸收有关的物理化学性质 尽可能降低机体吸收的可能性 ?挥发性,小; ?油溶性,大; ?分子大小,大; ?降解性质,大; 水解,容易 pH值的影响,大 对消化酶的敏感性,大;对人、动物和水生生物吸收途径的考虑 尽可能减少生物体吸收的可能性 ?皮肤吸收; ?眼睛吸收; ?肺吸收; ?肠胃系统吸收; ?呼吸系统吸收; ?其他特定生物的吸收途径。;?吸收途径不同,吸收速度和吸收量不同 吸收途径越多,吸收越快,吸收量越大,越容易中毒 ?例子1:NaCN和HCN ?NaCN 固体或液体,不容易扩散 接触吸收-皮肤、眼睛、消化道 剧毒化学品,可以运输 ?HCN 气体,非常容易扩散 非接触吸收-皮肤、眼睛、呼吸和消化系统 剧毒化学品,严禁运输; ?例子2:Na2S和H2S ? Na2S 固体(无水) ,不容易扩散 接触吸收-皮肤、眼睛、消化道 剧毒化学品,可以运输 ?H2S 气体,非常容易扩散 非接触吸收-皮肤、眼睛、呼吸和消化系统 剧毒化学品,严禁运输;?生物聚集(Bioaccumulation) 某些化学品在某些生物体内会聚集和积累,造成累计性中毒。 例如:水生生物和鱼类体内累积铅、铬、镉、汞等有毒重金属,含量是水体中浓度的100~10000倍。 ?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 生物体内的有毒转化和食物链的延伸使化学品的毒性放大,10~10000倍。;消除或减少不纯物 尽可能减少杂质造成的毒性 ?不同化学类别的不纯物; ?有毒或更毒的同系物; ?有毒或更毒的几何异构体、构象异构体和立体异构体。;增大解毒性能 尽可能提高在生物体内的无毒代谢和转化 ?增大排泄的可能性; 选择亲水性化合物; 增大物质分子与葡萄糖醛酸、硫酸盐、氨基酸结合的可能性,或使分子易于乙酰化; 其他相关考虑。 ?增大可生物降解性; 氧化/还原/水解;避免物质的直接毒性 尽可能降低本征毒性 ?选择一类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