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金融脱媒rdquo;对商业银行影响及应对策略.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杨小亮 李奋娜
一、关于“金融脱媒”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银行失去了其融资主导地位利差收入减少依靠传统的业务难以维持生存产生所谓的“脱媒”。中国商业银行面临 “金融脱媒”。 “金融脱媒”当前,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相关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我国金融脱媒的长期趋势已基本确立并将加速发展。长期以来,间接融资一直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支配地位,银行储蓄居民金融投资的基本渠道。
表1: 2000-2005年我国非金融部门融资的构成?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贷款 72.8% 7.6% 79.6% 85.1% 82.9% 78.1% 股票 12.3% 0.8% 4.0% 3.9% 5.2% 6.0% 国债 14.4% 1.6% 15.3% 10.0% 10.8% 9.5% 企业债 0.5% 0.1% 1.3% 1.0% 1.1% 6.4% 注:200568%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经济市场化、经济发展水平提高、金融管制放松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将不可避免地出现金融脱媒。20世纪在美国的各类主要金融机构中,存款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资产起初占比也很高,1900年高达81.1%,但所占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而包括养老金、共同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在内的基金和投资公司资产所占的比重则迅速提高,90年代末已经超过商业银行(见表2)。
表2: 美国主要金融机构资产比重的变化情况(%)
? 1900 1939 1960 1970 1980 1997 存款金融机构 81.1 64.8 57.9 58.3 56.2 46.9 其中:商业银行 - - 40 - 36 23 基金和投资公司 0 4 12.6 16.5 21 25.9 保险公司 13.8 27.2 23.8 18.9 16.1 19.3 国内“金融脱媒”现象已经有“苗头”,是大势所趋,但尚未脱媒。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多样化投资工具的日益普遍,储蓄分流不断加快,在社会信用中居于垄断地位的中国商业银行正面临着“金融脱媒”的严峻挑战。我国“金融脱媒”同业存款、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面临发展机遇。资本市场发展在分流银行储蓄存款的同时,相当一部分将以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自有营运资金存款,登记公司自有资金、清算备付金、验资资金存款等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以及企业存款的形式回流至商业银行。其中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的增长与资本市场发展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资本市场发展越快,同业存款的增长也越迅速,规模越可观。融资融券、证券质押贷款等支持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新型融资业务将获得发展契机。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券商将可以以证券质押的形式为客户提供资金,银行可以借此开展针对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新型资产业务。同时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证券品种的日益增加以及证券市值的不断扩大,银行的证券抵押贷款业务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此外,投资者在交易中有对流动性和资金的需求,银行将有机会延伸其传统信贷业务优势,为企业收购兼并、企业和券商承销业务、基金公司融资、机构的新股申购业务等提供过桥贷款等其他融资服务。三支付结算业务将获得较大发展机会。以证券市场的清算服务为例,商业银行可大力发展的领域包括,一级清算服务即法人证券公司与沪深证券交易所中央登记公司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二级清算业务——即法人证券公司与下属证券营业部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三级清算业务——即个人投资者在证券营业部资金账户与商业银行存款账户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 四企业理财、现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咨询类中间业务前景广阔。证券品种的增加,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多样化的资产组合,降低代客理财的投资风险,增加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吸引力。随着金融投资品种的增加,企业资产选择的机会增加,投资的专业性将增加,企业将更多地求助于专业机构其进行现金、资产管理,为银行发展相关业务提供机会。五脱媒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加有效地管理风险。证券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管理风险提供了更为丰富、有效的工具。通过贷款转让、贷款互换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为有效地管理信用风险。通过互换、期权、期货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市场风险。通过发行债券、证券化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流动性风险。六是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大有可为。首先,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功能特征存在差异产生了合作的可能。其次,在综合经营仍然处在“积极稳妥”推进阶段、补充外源资本渠道不够畅通的情况下,密切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层面的合作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是一个较为经济、快速、可行的选择。金融脱媒的发展将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严峻挑战一是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