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西寺冀塬及城关粮库东周墓发掘简报.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考古与文物 2003 年第 5 期
洛南西寺冀塬及城关粮库东周墓发掘简报
商洛市考古队 洛南县博物馆
陕西洛南县城北面紧靠一条东西走向的山 梁, 当地俗称“北塬”。山梁呈弯月状围搂着县城, 并有数条向南伸下的梁峁直抵城边。 西寺冀塬位 于西端的梁坡上下, 县粮库则位于 “弯月”的中 段偏东, 两地相距 115 公里 (图一)。早在 1984 年, 西寺冀塬的梁头上就有墓葬发现, 收回馆藏的出 土文物最近已见报道①。地处“弯月”中段东的粮 库早年也有零星文物出土。在“弯月”的东端, 1988 年砖厂曾发现木椁墓一座, 汉代遗存也很丰富。
图一 墓葬位置示意图
2000 年 3 月初, 商洛市考古队与洛南县博物 馆联合对西寺冀塬进行了调查。 由于城市不断扩 建, 县城以北的梁坡上下已遍是房舍, 西寺冀塬 也不例外, 梁头上的几处空地也已划为宅基地。为 防意外, 我们即对梁头上房前屋后的空地进行了 小范围考古钻探, 发现墓葬 3 座。 由于取土致使 墓葬距地表太浅, 且临近村民房舍, 难于继续安 全保存。 经报请省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我们 于 2000 年 3 月 20 日联合对这三座墓葬进行了抢 救性发掘。 在发掘结束后, 县粮库南端梁头因垮
塌暴露出墓葬一座, 我们又在暴露墓葬的附近钻 探发现墓葬一座, 随后我们继续我们对其进行了 抢救性发掘。 两处地点共发掘墓葬 5 座, 钻探和 发掘时间共 23 天。我们将“北塬”作为一个整体 把握, 同时分别将西寺冀塬划为A 区, 县粮库为 B 区, 东端的洛南中学为 C 区, 现报道如下。
一、 西寺冀塬墓葬 (A 区)
因 1984 年在西寺冀塬发现的墓葬已编为“冀 塬一号”②, 所以这次墓葬编号依次顺接, 编为 A XJM 2~ 4。 这 3 座墓葬分别为长方形竖穴木椁 式墓葬和长方形竖穴土坑式墓葬, 墓葬的上部已 被取土平去, 仅下部保存, 随葬品较少, 且全部 出自A XJM 2 中。
1、 墓葬形制
A XJM 2 长方形竖穴土坑, 南北向。墓口长 317、宽 217、残深 2- 217 米。坑内填充较松软和 发粘的褐色五花土, 土中掺拌较多的青膏泥。 从 北面残存较高的坑壁看, 墓坑壁面修整得光滑规 则。 在接近椁盖的填土里, 因掺拌青膏泥的比例 增多而呈现出青灰色。 椁盖虽已糟朽垮塌, 但仍 能看出在椁盖上覆盖一层 011 米厚的纯净青膏泥 填实。 椁室底部则漫铺一层 011 米厚的沙质黄粘 土, 黄沙土下则是深 3 米多的原生青膏泥。 墓主 人的尸骨已朽无痕迹, 但从墓葬靠近梁头边缘的 位置推测, 墓主应是头北脚南。 随葬器物放置在 棺椁之间的回廊里, 计在西南角 1 壶 1 豆 2 鼎, 北
面椁壁下有 1 壶 1 豆, 一对青铜车軎放于外棺左 边的拐角处, 在内棺的棺盖上, 放有一件原已残 缺的玉环残片 (图二)。
累叠, 并施两道卯榫接连。 每面底层壁板卯眼半 通 (E 1、E 5、E 9、E 13) , 其上卯眼贯通并在嵌入 榫条时使榫头高出壁板平面 4 厘米, 封盖时与棺 盖板相卯合。 同时还在纵向两侧棺壁的底层和上 层木板的两端 (E 9、E 12、E 13、E 16) , 凿出 4× 4 厘米的方孔并深及横向相对位置的壁板, 最后 楔入榫头固定, 使棺箱与盖板之间成为一个整体 (图四)。
内棺 套入外棺中, 两侧有 011、前后有 0105
图二 A XJM 2 内棺底部及器物分布平面图
11 玉环 21 车 3、 81 盖豆 4、 51 莲盖壶 6、 71 鼎
葬具为一椁二棺, 除椁盖板朽残过甚失去原 状外, 四边的椁壁板与底板保存基本完整。 内棺 和外棺垮塌后散叠在一起, 被厚厚的青膏泥包裹, 大多已断残, 但仍可拼对复原。
椁 由盖板、底板、壁板等构成, 椁室长 311、 宽 212、高 111 米。盖板和底板各用 12 块方木横 列平铺, 方木长 215 至 216 米, 宽 013、厚 012 米。 四面椁壁各有 4 层, 作两纵两横在椁底板上平贴 累叠; 纵向方木长 316、宽 012、厚 013 米; 横向 方木长 216、 宽 012、 厚 013 米。 椁室四角采用 “子口夹角”连接, 即将南北横置的椁木两端各凿 低 5 厘米做成明卯, 再将东西两侧方木分层抵合, 然后填实与坑壁壁之间的空隙而成椁室。 这些椁 木的两头大多朽蚀严重, 表面留有鱼鳞状的锛制 加工痕迹 (图三)。
外棺 由盖板和壁板构成一个长方状的大木 箱倒扣在椁底板上, 棺板均厚 8 厘米, 素面无漆, 表面平整少见加工痕迹。
盖板用板 5 块, 卯榫连接, 长 216、宽 112 米。 盖板四面出沿; 纵向
显示全部